非遗丨棕编:活灵活现的指尖技艺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6-23

作为传统手工艺,棕编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三国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中国文化部誉为“中国民间一绝”。

古时候不少手艺人以此为生,而今搞棕编的人却少之又少。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棕编比较费时间,长时间编制后,凝结了心血与苦力的劳动成果却卖不了几个钱。从而使得较多棕编手艺者放弃这一职业而另谋生路。

1.jpg

棕编,又叫棕叶编织,它从选材、材料加工到后期精加工都十分讲究。棕叶编织的制作工艺复杂,先采摘颜色鲜亮、无疤痕的棕榈树叶,经过煮、晒、熏等程序,使棕丝白嫩柔软、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艺人再通过穿刺、撒拉、折叠、穿插和打结等方法,将材料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和昆虫的形象。最后进行修饰加工,使作品优美、栩栩如生。

2.jpg

棕编生产季节性较强,一般春、秋两季生产提包;夏季生产鞋、帽。棕榈主要产于四川灌县、宗庆、大邑等地。四月初,开始采集棕榈嫩叶,用排针状的特制工具将嫩叶切割成宽约0.2~0.7cm的细丝,经硫磺熏、晒干、浸泡等工序,使之色泽洁白,质地柔软,成为编织的原料。有的棕丝染成绿、桃红、黄等色,并在编织时互相掺合使用。棕编的编织工艺因品种而异。

3.jpg

例如,提包常用“胡椒眼”,即将经线等距离排列、交叉成菱形,然后用2根纬线在菱形四角交叉处编织。鞋、扇多用“密编”,即将经线等距离平行排列,纬线紧靠上下而交错编织。帽、席常用“人字编”,即每根棕丝以起二压二的规则反复交错编织。凡是具有立体造型的品种(如帽、提包),在编织时都使用木制、纸制或泥塑的模型。有的以彩色棕丝运用挑花、提花、织花等工艺,编织成彩色图案。

4.jpg

棕编的魅力不在于原料的本身,而是在于巧妙地利用原材料的天然色泽及质感。棕编以打扣为主,综合运用草编、竹编中的一些编织技巧。通过撕、拉、绕、穿、刺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棕编的创作题材多以十二生肖、鱼、虾、昆虫等动物为主,更为复杂的棕编也逐渐地受到追捧。

5.jpg

目前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开设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为棕编爱好者提供一个动手制作的机会同时,也为这门手艺做好传承。如果有机会的话,建立一个棕编文化博物馆,展示棕编的历史、发展、制作手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棕编这门精妙的手艺,也是极好的。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艺盘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