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真意——读刘晓阳的山水画


文/王进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7-19

晓阳完成了太行山写生归来,约我去画室小聚,欣赏他在太行山的写生新作,观后颇多感悟。

晓阳是个很有些才情的画家,常常随意挥洒而多有妙手偶得,他对艺术风格的选择应属天性使然。浑穆苍茫的画面格局背后是他豪迈的性情所致。所谓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气与势相辅相成,方能臻于化境。在中国哲学观念中,万物均由一气化生,一本万殊,万殊归一。宇宙万物皆相联,旁通互贯,毫无间隙。若能让艺术灵感背后的创作主体之气与山水物象的客体之气相应相和,便是通常所说的圆融无碍之境。晓阳的绘画显然是找到了个人性情气质于某种典型山水架构之间的完美契合点,画面勾、皴、点、染随势而生。这背后除了创作主体毫不造作矫饰的真性情之外,更需要创作者具有将自然物象提炼和升华为艺术形象的审美修养和应物象形的纯熟技艺。晓阳用笔老辣厚重,虽依法则却能运转变通,观其作画颇有“笔虽未到气已吞”的磅礴。用笔的丰富性的需要墨的形态来呈现,晓阳尤善用墨,泼墨、积墨、破墨交替运用,看似或浓或淡的随意点染中实则是画家自由驾驭墨色,似无成法,而法自在其中的深刻艺术体悟。 

而在写生作品中更能看到晓阳画面艺术语言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作为一个成熟的画家,他早已建立起了个性鲜明的绘画图式,完全可以通过既有图式与物象的匹配完成一件不错的作品。但晓阳没有满足于此,在这个新系列中,他显然在尝试寻求新的绘画语言与表达视角。以大观小是古代山水画家处理透视、取势的常用手法,也是晓阳原有绘画通常使用的空间结构方式,它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一种观察方法,解决了绘画创作中透视所带来的局限性,并为画面的布势提供了依据。晓阳大部分作品采用了这种取景方式同时,再辅以氤氲流动的水墨感受,很契合讲求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自然,进而体味蕴涵于自然中“道”的传统哲学观念。不过在晓阳太行山系列的写生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迥异于传统绘画“以大观小”的观察视角,而是更侧重对视觉感受的强调。当然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对所见之物的简单描摹,而是基于画家个性化图式基础上,对特定视觉感受的强化与放大。对于很多画家来说这也许是危险的一步,脱离熟悉的图式而强调感受势必带来创作的不确定性,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能带来画面的丰富可能,让观者感到新鲜,并推动画家完成对自我的突破。晓阳显然较好地把握了这个过程,让我们能够在这些新作中看出绘画方法上与较早作品的一致与延续,以及他对传统笔墨的理解和领悟,并在这种基础上新的艺术诉求,从中透露的丰富可能性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