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在“文革”前后的社会动荡年代。时风的颓败,文化的贫瘠,生活的窘迫,使我无暇顾及书法及其相关文化。孔子说;人生“三十而立”,我的而立之年还在为企业的生存奔波。我学书的初心就是被书法线条的灵动、变化之美震撼,从而喜欢上这门艺术,并为之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因此在书法之路艰难的跋涉中,我只能自诩为“半路出家”。
不忘初心,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为时风所动,并试图创作出那幅自己心目中满意的作品。尽管它还没有到来,我知道若把理想变成现实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书法是继承的艺术。对书法传统最好的继承就是对经典做深入、认真地研究和临习,这是任何书法爱好者都无法逾越的不二法门。书法的继承还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吸取营养。书法之所以称其为艺术,就在于它植根于中国文化这丰厚的沃土。在技法相对解决之后,对书法本身的认识和理念应该是创作中的关键环节。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佛家的空相都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我以为吴冠中先生的著名论断“笔墨等于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继承还要从前辈留下的书法理论中找出自己创作的突破口。现在许多创作理念古人早已提出,只是我们还没有时间仔细去揣摩其中的微言大意,致使自己在书法创作实践中走了弯路,浪费了许多精力和时间。
继承不仅仅局限于以“二王”为书法正统地位的帖学。中国传统书法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作品取法与我们“先入为主”的书法正统审美观念抵触,抑或是格格不入。我们要冷静地从自身找出问题和差距,而不是一味地按自己的主观愿望排斥其它优秀的艺术表达形式。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进步的主要动力。理解了继承的问题,书法的创作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这些作品大多是我近期的新作。与前期相比,自认为又有新的探索和发现。在原来以楷、行、草为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篆书和魏碑的元素,在自然灵动的书写中追求笨、拙、厚、丑“有意味的形式”,作品内涵愈加丰富,耐人寻味。孙过庭在《书谱》里说“合而不同,今不同弊”,正是我的向往。
本人天性愚钝,悟性不高,起点低,底子薄,走进书法这神圣殿堂,纯属懵懵懂懂、误打误撞。幸蒙上苍眷顾,书圣保佑,亲朋支持,这把年纪还能读点书,上上课,写写字,除了感恩还是感恩。翰墨本心不可忘记,不管前景如何,结果怎样,这条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不让喜欢我作品风格的朋友失望,也为自己选择的这条学书之路有一个圆满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