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芰荷以为衣,纫秋兰以为佩。”
中国绘画讲究“宗法而释性”, 法以定形质,气以分阴阳,此可谓中国绘画的笔墨观,也是中国绘画的审美要求。西方讲“有意味的形式”,其实两者道理相通。法度和形式有规律性和程序性的要求,但气韵和意味则无迹可寻,需要修养,所谓超乎技而游刃有余方能通神。所以,我们需要打开心门,概念是思考的障碍,法无定法,万法归一,真正的基础可能是心性的修炼。
概念是思考的障碍!
艺术来源于人类个体或者群体的经验,是一种行为、声音、物象所呈现的美的表达形式。但艺术的概念只是一种文化沉淀过程的门类符号,是人类灵魂的外衣,就像商品的“logo”。要想真正的理解艺术,我们必须要打开心门去思考。因为,概念总能把你迷惑,它是思考的一种障碍!它的呈现总是带有语言的行政性程式,绕来绕去,晦涩难懂。
所以,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要想理解艺术的本质就要找到它的“芯片”,最后我们发现了它的核心,那就是“感动”!我相信艺术是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她抚摸了你的灵魂,她让你疯狂,就像你的母亲,就像你的爱人,她塑造你灵魂的形状,带你上升,给你自由,让生命变得的真实和深刻!
“盲人”的眼睛
人们从不认为自己是个“盲人”,你也从不知道自己还有第三只眼睛——心灵。心灵能看到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它更真实。你需要打开它,你需要打开你的“第三只眼”!让心灵去感受。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一个纯净的世界!
绘画讲究构成和位置的经营,我们称为“构图”。构图需要一个空间,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如何体现无限的心灵宇宙空间?这是一个问题!前者是眼睛看到的空间,后者为心灵感受到的空间。当你只是用眼睛来创作的话你无法触摸我的内心,你不会感动我,你是一个“盲人”,这不叫创作。
形式与空间的结合,一定是点、线、面和无限的N维空间的“交合”。点的平衡;面的深沉;空间的无限联想;线的分割和藕断丝连以及情感的延伸。需要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眼睛!中国的山水画绝不是照相机视角下的物象,而是心灵的“可游”“可居”,是山的精神和道法的自然。
作品与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的立体交融,形式构成的几何形状与视觉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作品的韵律就像一个个音符,抚摸着众神门前的风铃,艺术的灵魂被不断的燃烧和升华。这才是艺术的内在要求,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颜色是地域色彩和心灵色彩的呈现,只有从历史文化的深处我们才能理解,色彩不是我们眼中看到的颜色,而是心灵净化过的。我们应该反思我们自身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反思我们的态度和我们的价值观。外表可以化妆,灵魂应该怎么引导?艺术的教育不是改变你的眼睛而是塑造你的心灵,要学会用心去看东西,眼睛看到的是物象的外轮廓,而心灵感受到的是灵魂的温度和重量,这才是真正的造型!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会真实、深刻、有生命!
真实的色彩需要心灵的滋润和生命的浇铸,要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形象和作品的创作积淀着历史,刻画着灵魂的模样和轮廓,散射出洁白的光芒,爱洗涤了污浊的颜色。生命的崩裂与女神手指的抚摸更接近艺术的颜色,也更能触动尘封的咒语,用爱和生命纯净的那份真实,才是色彩真正的灵魂!
中西绘画“万佛归宗”
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不会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在一起。艺术形式的内涵和外延无限延伸,相互拥抱渗透,形成一个整体情感表现的合力,震彻你的心灵,中西绘画的审美要求击中了艺术的本质。中国历代绘画追求“写意”,西方艺术来源于“写实”,现代绘画注重观念。外表色彩斑斓,内容却殊途同归。自然、真实、深刻、永恒不变,万法归一。
宋人绘画宗法为主。此时绘画可从黄筌与徐熙的绘画中窥其规矩,然此时多以“格物”为旨。受到画院种种玉律科条所拘,作品呈现出“求形似”的整体格局。宋末以降,绘画陡然由匠体转入文人画,始为一变。至明代,陈淳、徐渭二大家可推其为大写意的第一座高峰。继之而起的石涛、八大等随之奠定了今天文人大写意绘画的基本格局。
中国绘画“求意” 莫过于元代,这个时期的主流是文人画。思想上继承宋代文人画精神,追求“古意”和“士气”,不求形似,寄情抒志,注重内在气韵的抒发和道释精神。创作主体多为一些身居高位的士大夫和部分在野文人画家。作品表现多抒写胸中意趣和内心理想,现实主义作品较少。形式上注重笔墨意蕴和文学性,重视以书入画。倪瓒的作品简逸而静寂,犹如时间的黑洞,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崇高和永恒的力量!
西方古典美术是艺术史上的一块重要领域。内容表现上注重立体感、物象的质感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同时也把画家心中感兴趣的形象放入构图,竭力把形象理想化、崇高化。断臂的维纳斯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充溢着青春与生命的张力,是灵与肉的完美统一,大理石温暖了你抚摸过的双手;胜利女神像体现着力量与正义,富有弹性的身躯是人类灵魂的温度;《蒙娜丽莎》永恒而神秘的微笑,仿佛就在你身边,带我们进入精确和含蓄相辩证的神韵之境。
“最伟大的天才只是一个有着更高理性的人”,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的话充斥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特征,感性和理性的本质追求殊途同归。
艺术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表现手段。它刻画着灵魂的形状,感受着生命的体温,让生活变得深刻和真实。例如印象派绘画,纯净的色彩、大胆的补色处理和自由的表现手法,这一切都让人深深的震撼!在用色上,就像一个纯洁的少女,清澈但不漂浮,平静的融化一切万物,“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我们只能顶礼膜拜。表现手法,与用色相反,用笔肆意纵横,暗流激荡,生命的张力无限扩张,爆炸你的心脏。形式上刚柔并济,刚中带柔,以柔克刚,“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中国绘画立足表现,追求“写意”,其实与西洋艺术魂归一处。眼睛感受不到温度,打开心门,让心去感受生命。让我们丢掉艺术的外衣,让灵魂去“裸奔”!因为生命本身就如此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