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古雅 灵动飘逸——杨坤衡书法赏读


文/李新平
来源:《中国书画报》      时间:2018-08-03

历史上凡有一定成就的书法家,莫不遵循“师古不泥、师古而化”的要领。赏读曲阜师范大学杨坤衡教授之书作,会明显的感受到他对历代书法大师书艺精髓的吸收与化合。他的书作简约古雅,灵动飘逸,令欣赏之人心清气爽;他对书艺的见解精辟高远,学识博深,引人注目。

杨坤衡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取法广泛的书法家,但凡真、草、篆、隶、行均有涉猎,他的书法集和书法博客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他书体的全面,显示出了他聚焦于以魏晋为主,延至到唐宋之前为取法对象的宗旨。在他的取法范围内,其书法的脚步显得超出常人的坚实和稳健。他尊重传统、崇尚经典、溯古求源的路子,正好契合了当前书坛追本求源的需要。他的楷书遍学欧、褚、颜、赵而归于魏碑;隶书出于汉碑,浑厚大气并特有意趣;行书则以篆入行,浑穆流动。小草法宗二王,潜心怀素千字文,形成了简约清逸的艺术风格。赏其隶书《发经》:古朴浑厚中又溢发出独到的意趣,文中16个“相”字各以不同面貌呈现,倍显其对传统经典的广吸博收后的化合妙用之功。赏其自作自书的七律诗《秋兴》,虽是吸收二王、米芾、王铎之笔法,但在古雅大气中却充分注入了自己的才气和灵感,其潇洒飘逸之气溢满其间而自成一格。其篆书老子的“大繁至简”,虽古法森严笔笔有来路,但又能注入个人对文字理解的情绪。他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书法技术层面的“器”提升到了“道”的层面,即体现出了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艺术解读,又彰显出了他笔墨运用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高度。

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其意为能掌握从远古以来就有的道理,来统御当今有形之物,便会认识事物之本源,这即是道的规律。由于杨坤衡在学习传统经中把握了书法的规律,他在自己十分契爱的大草中任意驰骋、自由自在的抒发自己的才情和灵感,写出了许多动人心弦的佳作。他认为,草书用笔是简约、牵连、富有变化的运动,草书线条是善于透露生命气息的艺术符号,具有着抒情达意的美学意义。他的大草取法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线条流畅痛快,结字因势立形,章法跌宕起伏,自然天成,行气通贯,气势连绵。他那行云流水般的韵律中,他那纵横逸宕的笔势中,他那流畅飘逸的点线中,处处散发着浑然谐和的高古典雅之气,散发着蕴藉风流之气,张力蕴含于平和之中,个性寓藏于古法之内,亦碑亦帖,亦古亦新,不随人俯仰而独标风骚。《醉墨》、《逍遥》、《玉兰诗》都是其在微醉中乘兴所书,全都辉映出了他那古雅、飘逸书风的来源与其生命的本真。

杨坤衡特别钟情于黄庭坚的大草。他认为:宋人多工行书,草书颇受冷落,而黄庭坚则一枝独秀,把自己的学养、哲思、文韵,全部汇融于大草之中,形成了特有的文人书法,确立了自己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其成就应同张旭、怀素并列。张、怀的狂草往往带有浓烈的酒意,而黄的大草却能于狂舞中体现出一种理性,其书法成就的高度至今还无人逾越。杨坤衡以黄体为主的作品《琼枝》,从用笔到空间布局乃至整篇气息、文韵,均辉映出了其对黄体大草化合之功力和独到的领悟。

杨坤衡的书法能以文人传统为楷式,关键是他准确的把握了文人传统在形式之下深蕴的社会关怀的内核。他认为,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一个书法家,尤其是大学书法专业教师,要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要耐得住寂寞,要做真学问。书法教学、创作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到书法的内涵,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表面上是以笔墨线条所构建的艺术形式,其实在表达着一种观点,凝结着作者对书法、对艺术、对文化的思考和追求。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理念,以“力学、深思、守常、达变”为准则,把书法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孜孜不倦地读书、创作、教学、科研。相信特具艺术奇才并十分善于学习、思考的杨坤衡教授,必将会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有着更为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