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高等院校从事美术专业的教学工作。一段时间内,我的绘画以延续传统的严谨造型训练和现实题材的创作为主。通常是进行人物写生训练、人物肖像主题以及美术创作实践,并围绕这些培养审美感受。这样的绘画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造型能力,参加各种层次的美术交流活动,同时可以更好地作用于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工作。
随着艺术实践发展,现实场景的视觉真实绘画已无法满足我表达艺术思想的需求。1994年前后,我开始转向心理真实的绘画研究,并希望在有限的二维空间表现多视觉心理真实,赋予绘画创作以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我希冀表现转型期中国当代文化碰撞中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现象,通过梦幻般的意象图式描述当下的现实,以切入当代文化情境。
2002年,我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前往俄罗斯留学。2003年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叶里梅耶夫工作室做访问学者,这是以素描研究见长的工作室。随后,我被转派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攻读油画硕士、博士学位。硕士学习阶段的主要方向是油画,博士期间研究的内容是素描教学法,其学位论文题目是《俄罗斯与中国师范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比较研究》。这种全方位的素描研究,对于从事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使我绘画创作得到提升。
我近期的作品,画面多以主体人物的悬空状态为主,试图使女性主体脱离性别的身份界定,以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人”这一主题概念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所产生的不踏实心理。因此,我称之为“悬浮系列”。在很多情况下,也正是这种悬浮状态使人们重新定位新的坐标,产生新的希望。
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许多研究内容不可能孤立进行,不同的阶段有着相对重点和交叉。我的绘画实践,也是以不同面貌、种类、手法的作品交叉出现,这些作品对于艺术发展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帮衬的关系,它们形成了我的艺术整体,更承载了我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感受。
于安东
201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