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自觉与书法传统的重建
——对“现状与理想”学术批评展的几点想法
内容提要:
中国书法走过了繁荣的四十年。多年来,“坚持传统,鼓励创新”一直是中国书协在创作工作中一再强调并引领的根本和指导原则,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创作选手,他们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中坚,更是研究当代书法发展的优秀范本。通过对五十五岁以下获奖书家作品的观摩,反思当代书法创作的现状和困惑,这显然提供了充足的依据。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而前行,在迷茫中自觉。书法的生态已今非昔比,识读与书写的分离、书家知识结构的变异、趣味的转向、审美的偏差、价值判断的杂乱……随着书法传统的重建、批评的深入,诊断并纠偏,导引风气之清,已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书法从轰轰烈烈的“群众书法运动”中走过了四十年,“展览”在不觉中成了这场“运动”并使得书法不断推进的“发动机”。特别是展览机制的确立,书法的“展厅效应”成就了当今书法特有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撕裂着旧有书写的传统,改变着书法固有的文化结构。尤其是书风的不断变换,无不是展览的引领,刺激着视觉的转向。因此,对当今书法的评判,展厅书法的现状成为主要依据。
对展厅的关注,视觉的感知与冲动逐渐使得书写的内在逻辑被外因牵制,无论是书写法则抑或审美判断,迁就着展厅所体现的现代性审美诉求,并不断推进书法传统的延续与重建,几千年来一贯的书写方式和审美标准,在展厅中有被裹胁的势态。一时,对书法的文化性、艺术性的争辩等,书法的本质一再被揭示或新解,而书写的技术泛化、去风格化却不自觉地成为主导。为此,对传统书写方式的恪守与如何适应展厅环境的纠结,还是在展厅中寻求蜕变,抑或在生活的自然中人书俱老……显然,当代书家不仅要面对书法传承断代后的苦楚与迷茫,还要如何在时代变革中坚守书法本然,期冀新风的确立。
传承的现状与迷茫
书法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最为古老、最具特质的文化现象。在传统社会,书写是实用工具,是读书人的必备修养。正是自律的修为,书写渐渐成为一种可以培养情操、寄托理想的方式,是书家完善和丰富内心生活的重要场域,也是调节身心的自娱手段,在对人生、社会的感知中,书写更是传统文人的人格外显。
近一百多年来,书写现状发生巨变。“五四”到“文革”的激进主义文化浪潮,叠加互联网的扰动,传统书法的延续不断被扭曲并破坏,知识精英阶层大量从传统的书写中流失。随着书写艺术性被强调,书法成了一份职业。改革开放以来,书法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健全,书写的业余状态被引导到接受专业化训练与从事职业化书写的高度上来。因此,书写群体发生了较大改变,逐渐由改革开放之前以少数具有旧式文人传统的老书家为引领,转变为今天以经过学院科班训练的书手为主导的群体化现象(55岁以下的作者更为明显)。
一、书写群体的差异与传承的困惑
55岁以下的书家群体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书法热潮下成长起来的。随着对书写艺术性及专业素养的不断要求,为改变业余书写的现状,对技能的探求在国展的推演中被不断强化,而学科设置与专业化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群体的非专业化倾向。由此,作者是否科班已非重要,需要专业化的训练已成为群体共识。到新世纪初,基本形成以书法科班为主导,业余高手为辅的新创作群体。
学院教育一般带有西学理念。近代文学革命理论的倡导者梁启超,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一直为后世所启用,“第一步,要人人存有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今天无论是学院派还是非专业书手对待文化的态度,都基本遵循这一路径。往往把科学观察的谨严、绘画实践的方法及书写经验进行结合,从而导致书写方式的变异。
专业化训练首先对书法的历史高度要有一定的认知,对书法的最高境界作专业性的学理分析,使经典作品的特质在学生心中形成概念性解读。其次,对文、史、哲的要求则是一贯的,但通过四年、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自律持续的修行效果往往随着走向社会而显得参差不齐。可是,学院化教育中最能取得教学成果的手法就是通过对古帖的长期摹写来破解古法。因此,对书写技术的获取,势必成为学院教学和学员学习的重点,无论是各大美院还是书协培训中心,对流派的技术分析和攻坚是学习的主要科目,并且还有严格的量化考核指标。与古人生活化地通过对汉字的识读来逐步掌握书写技能,并养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临习和创作技巧有着较大不同。所以,今人学古是从量化的体认和标准出发,甚至在评审中也成为评判的终极。通过对笔墨、图像等进行美术化的形式分析,精准捕捉范本的图像语言,以此支撑并丰富创作元素的重构,精致化、技术化的倾向便逐渐成为当今书写的主流。对书写技术的重视,从上世纪末的非专业到专业过度中的粗略型展开,到如今的系统化、精准化的科学解读是完全不同的。翻阅历届国展作品集,我们无法面对曾经辉煌的展示,技术之拙劣让人惊愕。
西方艺术与科学有着很强的亲近感,中国书法则趋向于形而上的文化品性,即便是书写技能也是难能得到量化的东西。古人讲“体悟”、温补、温养,而当代书手对书写的纯艺术化要求和美好意愿,在通过学院式训练后,技术的程式化、趋同性也逐渐泛滥,但当今书者的整体水平却因此而提高又是不争的事实。古人对技术的获取往往是根据自身背景、风格需要,及书写习惯来积累,而对风格的强调,显然是获取技术的主导,也有着自然的人性化色彩。今天,类似的教学背景,对技术的要求及专业化考核成了模式化倾向的主因,也诱发了急躁的书写情绪。反人性的技术主导忽略了人性自由的存在,书写的差异性不断被消解,以人为本让位于技术先行,过于注重形式化、形体化,或者美术化倾向,不断成为当今书写的主要方式。这种训练方式、考核指标及审美定式导致对技术的泛化几乎覆盖了当今书法学习的全部。一些自足式的业余训练,尽管也有技术的独特性,但越来越呈退缩之势,被专业性队伍所吞并。
具备专业素养的书手,在赛事频繁的今天,自然风光无限。我们不难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展厅运动”的推进下,各种风格的切换,反映了当代书手以技术为先导对传统书法的破解动力和洞察力,审美要求也随之不断攀高。新世纪以来,由学院派发起的对“二王”书风的追慕成了风格切换中最后的堡垒,也是最难攻坚的经典谱系,人们不再满足于之前的粗放式摹古及随性自适的书写。由此,从“二王”出发的技术攻坚,几乎涵盖了帖学体系的全部,这种经验甚至也延伸到对碑派经典的解读。一时精准仿古、集字成风,不同的古典风格在今人的解读中再度流行,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特有的书写现象正是当代书写群体不断走向形式化的专业作为。程式化的技术组合,趋同的审美追求,一时的流行色彩,在各种“风”的流行中被不断尝试,在不同视觉的转换中提高和扩展书写技能及表现力是当今书法传承的特色,也成为不断自觉的审美追求。
因此,书写群体的改变,专业化的要求,培养模式的趋同,文化背景的相似,书法传承的方式与自适性很强的书写发生了质变,当书写实用性退却之后,对艺术化书写的技术追求成为一哄而上的盛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