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通常经历建构—解体—建构—再解体的过程,也就是说世上不存在万古不变的事物,当然也没有一层不变的形式。唯物主义哲学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的属性即运动和变化。
艺术家发展、成熟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的寻觅和完善的过程。寻觅是自我目标的发现,完善是自我理论体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建立起自己强壮高大的理论之墙、登着技能之阶梯去取悬挂在高空的境界之灯,这也是艺术家从事创作的终极目标。当今审美标准的多元化,使得画家在创作上求新求异,因追求目标的多样性,往往在创作过程中另辟新境,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情境。这样的创作境遇使得艺术家背后必须构建一座强大的理论支撑,当你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遇到十字路口时才不会迷茫。
然而,中国过去封闭的社会形态下所形成的一元的理论体系,随着外来思想的涌入,严重冲击我们对中华传统的崇拜。这种理论支撑的丧失,使我们的在创作时,会感觉彷徨和无助。根据画家所处的境遇不同,构建起符合自身理念的理论体系,尤为重要。那么建立什么样的墙呢?如何建?是我们应认真考虑的问题,完全照搬古代传统或西方理论体系,显然不符合本人所处的境遇需要。如在当今社会在建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或悉尼歌剧院,会显的不合时宜,和自我的丧失。在面对中西两种文化体系,我们需立足于自己的追求的目标和所处的境遇,借鉴古人和今人的优秀的建构方式,从两种体系中吸取自己所需的金砖和玉瓦,构建起自己的所需要的议论之墙。这个理论支撑的建立,它既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更重要是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