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和他的绘画


文/张敢
来源:艺盘      时间:2018-12-29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美丽的蕾梅黛丝飞上天空,黄蝴蝶缠着马乌里肖·巴比伦……这些奇幻的描写为他的作品赢得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称号。但是,马尔克斯坚持说,“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如果读过他的访谈《番石榴飘香》,我们就不难发现他的小说几乎完全来自他个人的经历,以及哥伦比亚的历史、文化、习俗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与拉丁美洲动荡的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马尔克斯看来,一切优秀的小说都应该是现实的艺术再现。其实,艺术家的创作与文学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源自艺术家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然后通过具象或抽象的视觉语言呈现给观众,这种感受和理解越深刻,作品的感染力就越强。画家王巍的创作理想就是要“找到能触动自己的、自己最想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并通过画面传达给观者。”近几年,王巍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品多表现少数民族题材,因为他从他们相对单纯的生存状态中发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之美。

王巍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洋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李洋教授关于“写生作品化”的学术主张对王巍影响颇深,成为他奉为圭臬的创作理念。读书期间,受著名艺术家周思聪创作经历的启发,王巍深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区采风,为毕业创作搜集素材。2009年,他完成了表现彝族人集市场面的大幅中国画《凉山素描》。画中身着彝族服装的男女老少个性鲜明,直视画外的人物似乎在与观众交流,从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或淡然、或友善、或拘谨的性格特征。《凉山素描》是王巍少数民族题材的成功之作,最终被中央美术学院收藏。以大凉山写生为基础,王巍又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表现彝族生活的作品,且都得到了画界的广泛认可,如《九月凉山风》(2009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雪霁凉山州》(2009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12年,王巍考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先生的博士生。冯远先生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艺术视野令王巍对艺术的理解得以升华。体现在创作中,就是他逐渐从表现对象的外在真实转向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挖掘和表现。2013年,他曾在清华美院美术馆举办了一次个人作品展。展览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幅纵1.8米,横3米的水墨画《轮回》。画面中占主体的是一群凶猛的兀鹫,右侧站着祖孙两人。驼背的老妇人拄着拐杖,表情平静地向拉着她的袖子、怯生生地看着这场景的小孙女讲解生命的轮回。对藏族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作品表现的是天葬的场面。天葬是藏、蒙等少数民族非常独特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其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的观念和信仰。其实,生命的短暂易逝是人类共同意识到的终极问题,不同文化都有对此进行思考的艺术作品问世,后印象主义画家保罗·高更的名作《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就是对人生意义的诘问。王巍则借藏族的轮回观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美术界表现藏族题材的艺术家不胜枚举,陈丹青、吴长江等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代表。但更多的人往往仅被藏族的风俗、服饰以及令汉族颇感陌生的宗教仪式所吸引,这些带着猎奇眼光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空洞而单薄。其实,不同民族之间的外在差异很容易捕捉,探寻表象之下精神的共通之处才是艺术家的责任。王巍希望表现的就是那些虽然服饰与我们迥异,但在人物灿烂的笑容之下、单纯的眼神之中所蕴含的与我们的心灵息息相通的精神境界。王巍创作的《高原格桑花》(2009年)、《高山雪莲》(2011年)和《高原吉日》(2013年)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表现藏族题材的作品,它们并未表现《轮回》这样沉重的生命主题,画中欢快的人物身上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对于人物画创作而言,写生是创作的基础,正如画山水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一样。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知道,写生绝不等于对客观对象的如实纪录和再现,而是通过描绘对象增进艺术家对对象的理解,同时进行艺术语言的探索和锤炼,因此,这个过程是摄影无法替代的。可以说,王巍的创作完全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之上。学院坚实的造型训练让王巍能够轻松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外部特征,但他更看重的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和表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用心去体会。因此,王巍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时,一定会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人吃住在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王巍的中国画属于20世纪以来融合中西的新中国画范畴,继承了徐悲鸿开创的写实人物画传统。他非常注意对人物表情和眼神的刻画,通过画中人物与观众眼神的交流,让王巍的作品具有了一种诉诸心灵的深意,与顾恺之“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论点相合。他用墨整体较为清淡,注重墨色浓淡干湿的对比所形成的画面构成效果,作品流露出一股清新之气,也与其平静冲和的气质相吻合。

事实上,无论艺术家表现的是哪个民族的人物形象,画中人都不过是传递艺术家思想的载体。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外界交流的增加,塑造他们性格、习俗和生活方式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破坏和侵蚀,艺术家希望通过少数民族题材来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正逐渐减弱,就像当年高更抵达塔希提岛时所面临的失落和困惑是一样的。然而,真正的心灵沟通是超越民族的。王巍的作品最终也会超越对少数民族题材本身的执着,走向一个更加深邃的精神境界。

 

 

张敢    2015年2月24日于清华园

张敢(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