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良说|国展来了,你的创作是如何准备的?


文/陈海良
来源:陈海良书画艺术      时间:2019-03-29

1.jpg

从当下的展览评选中暴露出一个问题,现在的书法基础教育越来越薄弱。平时该做的一些功夫,比如经典性的字帖应该要临的,却临不好。这一方面可能由于临帖的时间不够,更主要的是方法不对,他的老师也就是书法传承人水平不够。因为传承者的书写技术、书写意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高度出现了明显偏差,就导致经典作品在临帖过程中间没有得到好的表现。临得好的当然也有,但都是有一些学院背景的作者。大部分人对经典作品的味道吃不准,让我们感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书法爱好者到一定的年龄,又要投稿,又要工作,所以经常会短期培训。短期培训也发现问题,大家只会去搞一些拼贴、放大临摹,短平快的那种手法。大家对经典作品细微的、趣味性的东西,理解得就少了、简单了。

2.jpg

有些作者喜欢做“死抠”的功夫,比如铁线篆好像写的人很多,写到后来都像工匠,像美术字了。而体现作者才情、笔性、笔墨情趣这样的作品不多。你要在古帖基础上进行发挥,是要看功夫的。发挥主要看情趣有没有到,笔性好不好,造型还要相对合理。但是这样的作品不多,大家不敢发挥。大部分作品在实临与意临之间,既做不到有高度的意临,也做不到很严谨的那种实临。因为他要投稿,为了要选上,特别发挥才情的那种临帖他就不敢。

3.jpg

创作有不同的层次。比如写米芾的,你的内容可以是唐诗宋词,但是你的风格还是米字,这叫拟作或者仿作。像王铎临了好多《阁帖》,都是有胆识、有才情的意临,那个基本上可以叫做创作。还有一种是真正的创作,跟古人有明显距离,跟时人也有很大的距离,你就是你,但是又符合书法的审美规范,这才是真正的创作。只要有一点点看出有某一家的影子,这都不叫创作,都叫拟作。所以只要看出有某一家,几乎这个创作是失败的。但是对我们的国展来说,它不需要这样的高度。临帖展的创作也是在原有字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你不需要跟原帖拉开很大的距离,一定要看出你的渊源来,主要体现你的功力,体现你对古帖的理解,这是主要的。而作为真正的书法家,那是要跟古帖拉开明显距离的。

4.jpg

王铎临的《圣教序》不像《圣教序》,他临的《阁帖》也不像《阁帖》,王铎就是王铎。他借用了一定字形,借用了笔墨的连贯,和一点趣味性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发挥,导致王铎的一种书法特点出来了。王铎经常“挂羊头卖狗肉”,说王铎学王羲之,实际上他写得跟王羲之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他整天在临“二王”,他的字跟“二王”其实没有多少联系,这也是王铎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