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盘入驻|郑庆余:表征&距离


来源: 艺盘新视界      时间:2019-05-13

艺术家简介 

Artist introduction

1.png

郑庆余,1976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 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中国人物画创作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委员,国家二级美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艺术评论 

Art reviews


基于“观看”的视觉建构与主体之思 

文 /孙承健

“观看”可谓一系列艺术行为之肇始,较之其它艺术门类,绘画更是如此。并且,观看之于绘画,不仅仅只是诱发表达冲动的一种可能性条件,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且始终处于变动不居的一种结构性要素。

2.jpg

▲破Ⅰ  纸本  65X75CM  2018年

纵观当代新工笔艺术家郑庆余的系列作品,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基于视觉文化视域,针对“观看”这一文化实践所展开的一系列深入的思考,并且,这一思考的延伸与问题意识的自觉,已然有效地植入于其作品的表达之中,并透过其作品的整体视觉意象与表意机制,常常折射出对“被文化”了的“观看”的反思与批判意识。事实上,正如当代许多思想家所指出的那样,在那些被文化惯例所形塑的“观看”背后,始终隐含着一种不可见的无意识结构。这种无意识结构的力量及其存在,从根本上形塑着人们的经验认知与思维逻辑,甚至是语言行为与审美价值的评判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规约出了一整套使事物得以“可见”,甚或是“可知”的话语运作机制。

3.jpg

▲破Ⅰ  纸本  84.5X32.5CM  2018年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与问题的思考,在由“观看”所构建的视觉场域之中,艺术家的表达,并非是对所见、对自然现实的一种机械性描述与复制,更不是经验主义的一种视觉对应;同时,也不是拘泥于个体冥思与所谓“顿悟”的一种视觉释放与形象图释,而是基于对“现实”与想象、所见与所知,以及身体、语言,甚或是物性、灵性等等,各种关系的思辨性反思和梳理。并且,无论是在创作活动的进程,还是每一幅作品的最终呈现,贯穿始终的,正是各种思想对话的激烈碰撞与视觉元素合力作用的思维延伸。某种意义而言,艺术家郑庆余的绘画创作及其观念表达,正是紧紧围绕“观看”这一视觉性机制,所展开和实施的一系列大胆探索。这些探索及其话语形式,无疑是具有实验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画家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话语机制。

4.jpg

▲逝去的记忆——闻香  110.5X83.5CM  纸本  2018年

作为一种社会话语实践,艺术创作及其表达本身,既是艺术家自身艺术观念的一种视觉呈现;也在一定意义上,是构成其人文思想的一种话语延伸。在这一过程之中,艺术家的思想积淀与观念构型,无不与所处时代之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更广泛的社会与思想背景密切相关。是盲目承袭传统,捡拾古人之遗唾;甚或是随波逐流,将自我湮没于人云亦云的话语范式,以及资本欲望的利益诱惑之中,抑或是在众生喧哗之中,立足于理性的审慎思考,以一种文化反思的思维机制,在传统与当代,文化想象与现实叙述,个体存在与主体间性之间,透过可见与不可见之基于“观看”的对立与辩证法则,努力开掘出一条具有主体性意识的话语路径,恰恰是当代艺术家其存在价值与艺术品质之所在。

5.jpg

▲异度——诞  81X98CM  纸本  2018年

较之当下国内一些以“当代性”为名,或是以概念先行为自我标出的艺术行为和创作实践而言,郑庆余的绘画创作,在表现出对传统人文精神由衷致敬的同时,也将静照心灵般的主体之思,以及其超越现实的“观看”,融入到作品的表达,以及其艺术话语的实践行为之中。犹如《忘·逍遥》这幅作品所表达和阐释的,在那些可见的,已然被文化惯例所型塑的生命现象,以及内化为无意识的现实欲望的背后,似乎生命活动的“至乐之境”,恰在于艺术家内心,那种超越现实之思,那种能够于社会文本之外,神游于不可见之广袤时空中的情致自由。正如梁启超所言:“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忘》系列作品所呈现和表达的,也恰恰是画家自身,内心自我镜像的一种独特反映,一种境界诉求的视觉表征。

6.jpg

▲道Ⅰ 120X112CM  纸本  2017年

与传统文人绘画所不同的是,作为颇具当代性意识的一位新工笔艺术家,郑庆余在其作品之中所呈现出的当代性意蕴,事实上已然构成为一系列具有反思性的话语机制。这一话语机制所关注和思考的对象,以及其文本的内在精神指向,已然不同于传统文人绘画的人文视点与思想路径。在努力吸收和消化传统文人绘画内在精神意蕴的同时,借助对身体、话语及其存在行为的思考,有效地规避了当下以能指“游戏”为价值存在的形式主义的虚浮。并且,在认知层面,郑庆余深知所谓“当代性”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甚或是一个时间维度的区隔,更不是符号形式的自我标示。因此在艺术探索上,其作品的实验性并不在乎一般意义上的笔墨技法与形式技巧的探索,而是在思想观念层面,借助视觉文化时代的反思机制,试图大胆地去超越内在与外在的二元对立,试图在“精神”的“物性化”与“身体”的“灵性化”之间,寻找到某种统一。于是,无论是“物的自然性”,还是“人的社会性”,不再是一种彼此泾渭分明的时空与场域区隔,而是在一种共在关系之中,“跨界”地进入到其绘画的表达视域,并在其作品《世界线》系列、《忘》系列等等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呈现与表达。

7.jpg

▲道Ⅱ  168X164CM  纸本  2018年

事实上,对于任何艺术家而言,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以及为何表达,乃是构成其艺术思想,甚至于其整体艺术行为的核心问题之所在。任何一位艺术家在其艺术行为的过程之中,都无法脱离这一逻辑关系的存在。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表现手段的运用,抑或是蕴含于可见形象背后的表达动机,郑庆余的绘画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一种具有主体性哲学的思考意味。主体、此在、孤独与困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身体、话语与他性等等,当代思想体系所关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其作品的表达之中,已然呈现为一种基于主体存在的视觉性的追问,一种极具反思性的文化意识。

8.jpg

▲异度Ⅰ  97X70CM  纸本  2015年

显然,对于当代艺术而言,绘画已然不再只是一个艺术门类,也不再仅仅只是承载着某种思想的表达工具。绘画这一概念与实践活动的外延,早已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话语层面,在积极参与形塑或构建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必然被社会所建构。因而,作为一种社会话语行为,基于对文化惯例系统的反思,甚或是反叛,当代绘画其过程本身,事实上,直接构成为作者身体话语的一种自我表述,一种身体之各种各样情状的独特表现与自由书写。因此,当代艺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即带有某种“文体学”实验的潜在观念和风格特征。并且,这一“实验”所寻求的,是试图突破传统与惯例系统的樊笼与规约。正因为如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更为激进的层面,许多以“当代”为名的绘画创作,表现出积极而强烈的,与传统割裂的主观意愿和表达意图,并在话语形态上,试图借助形式主义的跳板,窥探人类幽暗的无意识,以及那些已然被抽象化了的“精神高地”。

9.jpg

▲对望的记忆——撄宁  170X112CM  纸本  2013年

而与之相对的,艺术家郑庆余的绘画创作,则并未将“割裂传统”作为一种存在价值的自我预设,一种自我标出的符号系统。作为一位艺术家,郑庆余可谓是博学之人,他对历史与人文科学,尤其是当代哲学的高度关注和勤于思考,以及深刻的体悟,在很大程度上,铸就了其艺术创作的思想范式。作为其绘画创作的主导诉求,他在努力承继传统之精华的同时,以一种自觉的意识,将基于当代文化视野,同时又超越现实的主体之思,融入于其艺术话语的表达范式之中,从而在根本上,呈现出郑庆余艺术作品的高度艺术价值,同时,也构建起了画家自身,有别于他者或文化惯例的独特视点与“观看”。这一视点的背后所隐含着的,恰恰是有关艺术家在“文本与文本之外”的几乎全部认知与想象。

10.jpg

▲梦里花落  145X93CM  纸本  2018年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