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Artist introduction
渠国强,1985年生于山西大同,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导师为许俊教授。2017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卢禹舜教授。
艺术履历
Artistic resume
主要学术活动
2014年4月参加“书画同源”书画作品展(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
2015年5月年参加 “凤还巢艺术”中国画山东巡回展”
2015年9月参加“逸笔生幽——许俊师生六人展”(北京丹凤朝阳美术馆)
2015年12月参加自主空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教学写生展(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7年6月参加“云山风度——学院青年画家优秀作品展”(天津荣宝斋美术馆)
2017年7月参加2017届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生作品展并获毕业生优秀作品奖(北京炎黄艺术馆)
2017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丹青华茂——当代青年中国画家提名展”(北京中国画美术馆)
2017年12月参加“丹青语境——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青绿、重彩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师生创作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2018年1月参加“国艺典藏·中国画名家小品学术邀请展”(北京国艺美术馆)
2018年1月参加荣宝斋(天津)新锐艺术家跨年展(天津荣宝斋美术馆)
2018年3月参加“艺舟同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作品展”(北京唐王美术馆)
2018年4月参加“阳春格物——2018中国艺术博士书画作品展”(北京晋商博物馆)
2018年5月作品《山影夕阳村》入选第四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入会资格)
2018年8月,参加“承传使然——许俊师生中国画作品展”(中国民族艺术馆)
2018年8月,参加2018北京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2018年9月,参加“墨韵清扬——青年十家学术邀请展”(山东滕州艺格美术馆)
2018年10月,参加“时代丹青——中国画博士十二人作品展”(北京荣宝斋当代艺术馆)
2019年2月,参加“时代丹青——中国画博士十二人作品展”(甘肃省天水市文化馆展厅)
艺术评论
Art reviews
浅谈《林泉高致》
文/渠国强
《林泉高致》代表了北宋山水画创作理论的最高成就,它和荆浩的《笔法记》一样,都是靠作者在创作中的体验和感受编述而成的著作,并非只是靠对作品的鉴赏和品评而成的。郭熙作为北宋山水画家的代表,他好道学,也喜欢游历,通过自己大量的写生艺术实践,为他的山水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提供了可能性。俞剑华对此书有过这样的评价:“书中所论,极为精道,纯为山水画写生的有得之言,与一般模糊影响者不同。” 可见,《林泉高致》是美术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山水画创作理论著作。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几点重要的山水画创作的心得,这也对我们当代山水画创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写生之一》 33x66cm 纸本 2018
一、山水美的观照——林泉之心 郭熙指出,面对自然山水,画家要取其精粹、融进个人的主观情感,要以审美的目光而不是以功利的目光来看山水,所以说到:“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所谓林泉之心就是一种虚静清澈、钟情自然的心境,同北朝宗炳提出的“澄怀味像”类似,同样是一种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所需要的一种的审美态度。他认为人之所以喜欢自然山水,是因为人在其中可以摆脱世俗带来的烦恼,可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写生之二》 33x66cm 纸本 2018
郭熙将观察自然山水与人的精神体验相结合,注重按照四季的特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山水创作。郭熙观察自然相当仔细,如谈四时山水不同时他说到:“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是以林泉之心观山水,以人的性情去描绘自然山水的四季的性情,所以自然山水被人情化了,也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性情化的意象。
▲《写生之三》 33x66cm 纸本 2018
在郭熙看来,自然山水是画家主动获取的艺术审美对象,这种审美对象是画家自己的生命精神和自然山水的生命精神的交融合一,山水带有了艺术家自身的精神人格追求。因此,山水画的创作者必须有“林泉之心”,使之能够真正进入到山水之中。同时他也指出,面对山水人们要以审美的目光而不是以功利的目光来看山水。郭熙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审美关系,去除了道德论的影响,而是把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看成是人的本性的需求,进一步从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中回答了山水画产生的根本原因。
▲《写生之四》 33x66cm 纸本 2018
山水画的自然观——图“真”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宋代山水画创作的自然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对四时、朝暮的入微观察反映出了宋代画家对自然时节变化极其细微的体会,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由于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在宋代得以进一步升华,以及理学的成熟,所以宋代画家以一种“格物穷理”的态度去面对大自然。这在《林泉高致》中可以得到印证,如郭熙对山体在不同时节里的细微变化做出描述:“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睛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志,可得不究乎?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同样一座山在世俗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四季如一,但在郭熙看来一年四季中的山有着不同的神韵,如同人一样。而且提出山不仅要“面面看”还要“时时看”。这种对时空的敏锐观察无疑对宋代山水画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种比较科学化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宋代山水画创作也逐步理性化,这不仅反映在“图真”的绘画图式上,也体现在他们“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创作精神上。
▲《湖上清秋》 97x180cm 纸本 2016
此外,郭熙总结出了“高远、深远、平远”三个不同的空间特征。他通过“三远”法对自然山水进行全局性的观察,这区别于西方的观察方式,这种方式让瞬间的空间在画面中呈现出连续性的空间,它既是观察方式同时也是创作方法,体现出中国山水画对自然的独特观照方式。
▲《湖上清音》 35x45cm 绢本 2016
作品赏析
Appreciation of works
▲《泸西印象》 180x160cm 纸本 2017
▲《山影夕阳村》180x120cm 绢本 2018
▲《暮春》 170x170cm 纸本 2016
▲《溪山清远》 45x35cm 绢本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