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Artist introduction
卢虓 生于黑龙江哈尔滨。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习山水专业。201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三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第五、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艺术履历
Artistic resume
教育履历
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任职情况
2008年——2009年 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杂志社
2012年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 专职画家
展览及获奖情况
2018年作品《浅山》入选第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5年作品《山外山》入选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5年作品《山间回响》入选“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14年作品《春意阑珊》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天津美术馆)
2013年举办双个展“琴箫合鸣”(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道空中美术馆)
2011年作品《山水》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获奖
2007年作品《九华印象系列》作品四张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十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术馆)。
艺术评论
Art reviews
中国的水墨画,是对技法要求很高的艺术门类。但卢虓的作品,却并不炫技,她的作品,以境界胜。所以,这反而说明,一方面,卢虓有着对水墨技法全方位的灵活把握,另一方面,在审美自觉语境,她没有成为技法的奴仆,在审美理念和情感观照下,技法是她的审美理想表达的中介。她作画,能让笔墨在自己的内生命,即让笔墨在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之中呼吸而成长。她的作品已经具有了超越古人的当代性。 时代在进步,譬如学院教育赋予作者的现代性的专业能力(如解剖、透视、结构等造型表达方面的专业能力),使得中国画的“线造型”更加具有震动人心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画的“神思”借助现代学院教育赋予她的“空间想象”能力达到了可以“极尽自由显现”的境界 。 仔细分析卢虓的作品,可以发现,她在绘画图像的“造型→构成”法则上 ,既遵循了李可染先生所说的“中国的山水画是在‘平面上’长出有生命的万物”的造型法则,也遵循了李可染先生所说的“要以天际线统筹画面形式美感”的构成原则,这就使得她的作品中的诸如“骨法用笔”等技法手段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从卢虓的《家园》系列看,她作画,往往并没有囿于自然实景的局限,她追求的是大清新、大风骨、大气象,但她却能做到忘我而自有我在。这就是宋人程颢畅神自然而悟得的周敦颐长于吟风弄月之本义。在这之中,卢虓既解决了技法语言与图像所达之审美理想相隔或因不能互达而没能合一的矛盾,也解决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个别与一般之间难以互为相涉和难以贯通合一的矛盾。所以,卢虓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不炫技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有如自然万物在春雨中萌生鲜活生命生机的世界,而这世界,还能让欣赏者的肉身及精神在无物质功利需求的纯粹的审美状态,被注入活跃跳荡的生命能量。她不会囿于俗套,也从不会被既有的技法语言所累,但她却又能随心所欲不逾矩,以此,她的作品,已经进入借助现代智性因素在当下中国文化语境重新阐释的文化工程。
——付京生
(著名艺术评论家)
▲《暮霭生深树》 138x70cm 纸本 2018年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新一代青年艺术家有着多样的选择,这种选择除各种复杂的因素之外,着重反映的是艺术家的个性与状态。从目前作品看,卢虓和廖勤明显都是研究型与思考型的艺术家。尽管他们的艺术领域不同,但他们的这种研究性与思考性的特征却是共同的。 卢虓的山水画继承了乃师的衣钵,表现出一种沉郁而神秘的意境。但另一方面,她又在其中融入了江南山水的清丽与雅致。卢虓在《寻道》与《寻贤》两个系列着重对这种结合进行了实验。这些实验仍不免带有习作的性质,但其中已经蕴含着一种生机。她在笔墨、构图和山水的叙事性等方面的思考和实验,使她的作品具有了多种可能性。
—高天民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清净世界》 205x96cm 纸本 2016年
卢虓的山水很大气。有时虽然只是一丘一壑的小品,云烟遮处,又似有无限生机鼓荡于笔墨之中。其父其师,都是当今中国山水画坛翘楚,又都是玄派山水大师,暗布迷云,巧施幽光,烟云明灭处,玄关重重,玄象叠叠,玄意冥冥,种种造境手段,竟都被卢虓小女孩习得。虽说尚无出蓝之誉,但观其笔墨,壮气或可超其乃父,秀气不遑多让乃师,又未可限量也。卢虓勉矣哉!
— 王鲁湘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希望》 136x68cm 纸本 2016年
卢虓虽是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家,却有着沉雄博大的艺术取向,在她的画中,山石、林木无不幽旷醇厚,苍莽朴拙,观之有沉郁古厚之感。卢虓用笔偏于苍逸健硬一路,因而笔迹挺拔,气象洒脱;墨色随机而化,籍蕴深厚。她常在笔中用墨,勾中见皴,皴中运线,勾斫并举,点染交融,朴野苍茫中见率真。在《家园系列》、《印象 江南》、《写生系列》等作品中,卢虓将雅健刚劲的用笔与醇厚浓郁的墨色交汇呼应,营造出遥岑叠翠,崖古林高,云清风秀,漱石飞泉的梦境,在这里,萧散冲淡的禅境和幽润宁静的艺境交相辉映。可以说,卢虓把传统山水的理想化愿望,与当代都市人厌倦嚣世的精神诉求,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为自己艺术创作寻找到一个独特的叙事方式。
—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水天一色》 136x68cm 纸本 2017年
卢虓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心敏手运,不让须眉。其秀韵高洁,继美于父,壮雅之怀,绪承其师。其作品笔线雄强简劲而沉着,墨韵厚重深邃而空灵,造境奇特别致而合理,心追造化,笔迹自然,体致不凡,跨迈流俗。驾轻就熟,随意而成,高山流泉,不期而飞。年少而艺高,墨丰而妙得。体韵精研,不亚其父,风神俊爽,不让其师。 予爱其作品《只因身在此山中》,每看每异,心仪不止。其郁勃沉雄,大气磅礴,云蒸霞蔚,境界宏阔,焉信吐于佳丽之手?布局奇特,造境高迈,山光日影,烟霭隐见,氤氲爽朗,晦明有致,深得其师精髓,误以为其师之真迹矣!其写生小品,亦儒雅灵秀。古寺悬壁,溪烟凝空,竹阁林立,云涌山浮,何曾梦见如此仙胜? 画家一生当致力于独特符号和语言,此与题材皆永恒之专也。”希卢虓多涉山水真境,以己意出之,因其笔墨精良,假以时日,必成大才!
— 王跃奎
(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
▲《浅山》 270x210cm 纸本 2017年
一 初见卢虓侄,那是八七年,恰是我与其父卢禹舜和陈向迅、赵卫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四人画展。那时陈向迅年三十二,赵卫三十,我二十七,卢禹舜二十五。以画相聚,以画作展,堪为画坛新生代,被誉为“四小龙” ,我等有金兰之好,始兄弟相呼。禹舜弟生于东北,蒙白山黑水滋养,聪慧过人。画亦苍浑,笔墨亦精,所绘殆为冰川雪岭,风格突显。在展时,弟妹抱女儿来看望。见其女儿幼小可人,单名虓字,“虓”鸣也。 亦属虎,与我儿同年。后闻虓侄喜涂鸦,乃受其父影响矣。
二 在遇虓侄时已入中央美院学国画山水,见其婷婷玉立,时而问学于我。虓侄喜石涛画,并研其师古而不拟古,取法自然之画旨。后考上我的研究生,更对石涛有了深入研究。我常对其言可多学些她父的方法,因禹舜弟的画技可谓独步画坛,气象空灵,天地浩瀚,笔墨自写。虓言:“其父让她在 学习期间多学他师方法及长处,从中研究出自己的笔墨。"这可谓与我想到一处,我儿也在学画,也是在向他师学习也。虓侄的笔墨日渐成熟,其气度也具北方人的庞大之象,终以优秀成绩拿到了硕士学位。
— 陈平
(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共生》 210x180cm 纸本 2018年
小卢是个画坛新秀,我第一次看到她的画,没想到她是“画二代”,因为她的画没有因袭其父卢禹舜的画风,作为一位著名山水画家的女儿,她没有被其父这棵大树遮蔽,而是另寻画路,这是非常难得的;其次 ,她的画,重传统,重基础,重创新,作为一个年轻画家,能够这样清醒、沉静,反映出她对中国画有很深的认识,对中国画发展之路也很自信。具体到画面而言,她的画笔墨纯正,勾皴点染俱是有章有法,画面饶有书卷气。
— 王平
(美术学博士 中国国家画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作品赏析
Appreciation of works
▲《山外山》205x180cm 纸本 2015年
▲《乡思》180x180cm 纸本 2014年
▲《晴空》180x180cm 纸本 2019年
▲《三候半夏生》68x68cm 纸本 2016年
▲《清风》68x68cm 纸本 2016年
▲《酣眠》68x68cm 纸本 2018年
▲《畅游》68x68cm 纸本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