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的作品摆脱了以往程式化的创作方法,粗犷强烈又不落言筌。他的作品里有一种中国人自在自为的生活态度、一种朴实无华的生活理想和生活趣味,这是中国人向往的灵魂,也是他的作品提供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如今,我们始终在强调中国水墨画在当代如何转换的问题,以及它在文化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可以说李志强的绘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有胆有识的勇气,令人敬佩更充满期待。”(艺术评论家皮道坚2012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的“沉史浮生——李志强彩墨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李志强对中国绘画的思考和创作方向始终不曾动摇,他认为自己必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系统,否则就会成为他人系统中的附庸。为此,他不断尝试着从艺术本质与艺术语言的角度去挖掘和丰富中国画的内涵,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中能够承载一种深沉、力量和真实,能够尽可能实现一种理想中的解决方案,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中,用中国的绘画语言创作具有中国立场的艺术作品,而它的形式、色彩、气息、品质能够让世界为之感动。
首先,他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上为自己设定了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挑战——彩墨画,这就要求艺术家在解决笔墨与颜色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融合的难题同时,还要解决造型、空间、张力等一系列涉及到观察方法、创作手段、绘画观念等的问题。他清楚自己的目标所在,也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力求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方法,在解决中西方相关绘画原理的同时,重新解释传统并继承传统;用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体现民族自信的绘画作品,去实现中西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
如美术批评家陈孝信所说,“李志强在古、今和中、西这两大系统间找到了一个‘切口’。他接受了中国明清版画、壁画、漫画的元素,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影响,还吸收了日本‘浮世绘’、德国‘新表现主义’和印度艺术、东亚艺术的营养。同时,他关注市民百态,表现手法既率性又粗犷,强调了色彩的表现性和中国线条的作用,尤其是直线条的力度感和强度感,所以作品给人以热烈、节奏和心跳的感觉。他的彩墨作品中有的是‘以墨带色’,有的是‘以色带墨’,更多的是‘色墨并重’,既有‘分’也有‘合’。‘以墨带色’和‘以色带墨’都相对容易做到,而‘色墨并重’既‘分’又‘合’,这在色彩关系上是很难把握的,但李志强却做到了,而且有着成熟的表现”。
其次,李志强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关注中国绘画的研究和创作,并从敦煌壁画、民间年画、油画和综合材料绘画等中西方各种形式及媒材上,不断体验和延伸中国绘画的精神高度。他的彩墨和水墨画都凝结着一种融经历、感受和情感于一体的“心境”,这种“心境”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心灵感悟”和“气韵生动”,即作品体现着艺术家与世界的关系,这不是一种直接的描摹和复制,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世界之中,找到一种“自然”“自得”和“自如”的和谐。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气场,世界万物都处于这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而李志强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水墨风景画作品就是在这种整体性的思维下,沟通着“无限”与“有限”、“无形”与“有形”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他既是“创造者”,又是“读者”和“对话者”,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着中国绘画精神的时间性、连续性和生命性。
第三,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绘画面临的是一个遭受冲击和挤压的时代。选择传统绘画语言的艺术家已然感受到了来自新媒体与科技的挑战,但这并不等于传统绘画语言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绘画中独特的生命迹象和精神气质,只有通过心灵的表达才能同样传递给心灵。但关键在于,艺术家以何种能力和方法去应对传统形式遭遇的危机。
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能和西方现代艺术较量的中国艺术,只能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此,当下的中国需要更多像李志强这样的艺术家——他们执着于从民族文化入手,用中国的绘画语言表达现代与传统、全球化与本土性的关联和互动,通过发挥新的创造力,用一种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思考与情怀向传统致敬。
过去,我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世界文明由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集中组成;但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由“国家间世界”向“全球世界”的转变,我们理应在以大观小的视野中看到“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没有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领域跨越文化的意识,就不可能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刻的理解优化、提升和继承。如今的全球文化,是在宽容、合作与共同目标一致下的文化,如今的民族文化应是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的“新的民族文化”。艺术没有边界,艺术之路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