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谈山水画创作
引言
中国山水画以山为德,以水为性,以墨为精,以笔为神,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是在当今摄影和其他艺术媒介迅速发展高度繁荣的今天,我们依然会使用毛笔寄情山水、畅游天地。那么,面对着中国悠久深厚的山水画历史,作为今天的我们在拿起毛笔创作一幅山水画时会感到迷茫和无从下手,或者会产生许多疑问:一幅画应该怎样画?怎样构图?怎样设色?怎样继承发扬传统?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等等。因此,我们不仅要会画一张画,还要通过一件件艺术作品的创作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和艺术上的发展方向,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创作不只是关乎表层的技法,更涉及到一个画家的创作观、艺术观、思想观,技法因素和精神内涵,共同组成了画家作品的风格面貌。本篇就是以我的山水画作品作为一个案例来讲述山水画的创作,试图解决以上困扰学习者的疑问,从而树立正确的创作方法,主要分为四讲来阐述。
第二讲
作品风格形成过程——以我的作品为例
前面对于一些概念和理论的讲述会让大家对山水画的创作有个更深层次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在接下来的艺术实践中不至于走弯路。绘画风格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能逐渐成型。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思考,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质。绘画作品风格形成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我进行设计和规划的一个过程。下面把我的山水画风格形成过程作为一个个案来刨析,分析艺术作品风格是如何大致形成的。以下是我作品风格形成过程的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
在认识研习传统绘画时感受到一波三折的线条、郁郁葱葱的墨点,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画山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更重要的是山水画的表达与我的心境相符,是一种缘分。我喜欢游历,喜欢遐想。假期里,在桌前放一杯开水,透过窗子凝望着远方,有时一呆就一整天:脑海浮现出宇宙、太空、小鸟、飞翔、自由……。这种思绪和思考或者说心灵最向往的东西对于认清我们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阶段虽然没有完整定性的作品,但是一开始对我自己想要表达的绘画思想是比较明确的。这种表达思想的选定最好与你自己的心性相符或者相近。字如其人,画也如其人。当我们思考自己最终会走向怎样的作品风格倾向时,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我们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潜意识或者内心最深处的喜爱、灵感、趣味倾向。这些倾向将会深深地、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作品风格的形成。当我们卸下所有的面具和包袱安静下来独处一屋时,把眼睛闭上思考我们最希望自己的作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样式风格。首先能确定一个大的方向:比如我们喜欢唯美、自然、狂放、精细、错乱、幻想、宏大还是气势磅礴的等等。在确定这个大的方向之后我们再寻找更小的方向或者是更适合更接近自己思想的方向。(如图1)
图1 《大漠之韵》 68cm×68cm 2005
第二个阶段
通过严格的传统山水画的临摹与研究为我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创作阶段后,我将自己喜欢思考的宇宙、山川、太空、小鸟等作为作品的表现题材,表达出自己在开始之初就向往的那种安静祥和而又有些幻想的非真实山水的意境。尝试利用形的分割、穿插和墨色的变化去实现我的艺术表达目标。后来随着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展,原始社会的彩陶纹样、古朴凝重的画像石、壁画也深深的打动了我(如图2)。我又想表达一种建立在前段创作基础之上,跨越时空的、具有历史感和凝重感,穿梭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感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尝试在熟宣纸上更容易实现这种想法,逐渐在墨中加入一些粉色,粉色的不透明性容易使画面浑厚、凝重(如图3)。这些作品更多的以石为主,很少树木,表达出一种原始感,画面呈现出淡雅的灰色调。
图2 《山水境》 98cm×98cm 2007
图3 《心驰地远》 70cm×140cm 2008
在后来的创作实践中按照一开始大方向不断地去总结、完善自己的想法。加强对传统绘画的领悟与吸收,做到继承与创新。加强对笔墨、构图的驾驭能力,又不断地吸收一些“闪光点”,因此在平时的创作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这样的偶发的“闪光点”。像是人生中的“偶遇”,一个好的偶然想法可能会对你的艺术之路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个偶发的因素的积累会使得你今后的艺术作品更加厚重和富有内涵。这也好比顿悟,每一次的顿悟都是对自己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思想的提升,在这种过程中会伴随着徘徊、苦闷与迷茫,但总会有快乐和收获。我想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魅力吧,总会经历坎坷,我们无力改变也不需要改变什么,我们需要的只是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去体验,去品味这一创作的过程和乐趣。
第三个阶段
在生宣纸上多用皴擦的方法作画,这个时期的作品很少用颜色,想保持一种纯净简洁的原色调。打破描绘石头用重墨色表现、水用空白色表现的固定审美思维,把石头的表现用空白色或者少量的墨色皴擦刻画,而石头周围的水面或者树木云朵等用重墨色表现,也就是反其道行之。在黑色的模棱两可的深处突然出现白云升起或者留出空白,这种白云不是南方山川景色中流动的云,而是自然界的一种神秘的气息,这些气息使得山水作品意境更具神秘感和“仙气”。云的选用更多的来自于藏南写生所观所感,那里的云与南方水量丰富的山区里的云是不一样。西藏或青海的云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多数位于山的上方,且云的面积很大,似乎云和山是各自独立的,有许多的神秘感和具有崇高的精神意味。另外再将“古意”融入到作品中,与“时代精神”相融汇。让画作中的山川、云蔚具有了一种与传统山水画古意既有渊源,又有区别的厚重、质朴的风格,使得观众联想起古远的,荒烟蔓草的、浩瀚的中华历史文明。在《秋山放牧》中(如图4),画面的中心由几头黑色的牛和较远处一片升腾的云组成,牛的运动通过升腾的祥云和后面的景色产生联系和想象,采用满景式横幅构图,表达出天地融合、宇宙洪荒的意境。在色调处理上把天空用灰色调填满,右边的天空加重墨色,与左边的底面的山石在色彩上产生呼应,树木采用枯树表现,并于背景融为一体。最终作品达到神秘、崇高、祥和、静谧的山水意境。在《天地大美》中(如图5),采用了竖幅构图,整个构图分为三段式,中间一段以牛作为画面中心,牛用重色表达,并且牛的形状概括表现为两个接近长方形,是为了和整个画面山石的方形构图相吻合,最下面一段用空白的云向左方向运动,水面是白色的,为了把云衬托出来,水面变成灰色调处理,用很少的枯树作把底面一段和中间一段衔接起来,树木的笔墨处理要处理的虚,要融入到环境中,在中间部分又产生一些流动的云,要注意中间部分的云与云之间的间隔,不能距离相等或者相近。中部的云升腾后进入最上面的部分。在最上面部分的处理中,山石的墨色做了很淡的很虚的处理,把周围的物象因素加重,衬托出山的结构和轮廓,山的最顶部和最上面的天空融汇在一起,似有似无,混沌苍茫,仿佛一切的生物刚开始苏醒焕发生机。整幅画要注意不要画的太实,云的处理要合乎画理,出入自然。还要注意从上到下的三个水平线的处理,水平线使得画面具有了连贯性。
图4 《秋山放牧图》 48cm×180cm 2012
图5 《天地大美》 139cm×68cm 2013
第四个阶段
在第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使得作品更加接近于我的原始创作想法。在具体的画面选材、构图和用色方面朝向这个目标继续完善和修正。这个阶段中,创作中的要素都已经十分清晰和具体化了,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思考学习和总结,我思路更加开阔了。我尝试在墨色的基础上用统一的灰绿色调作为画面意境的主题颜色,统一的色调使得画面更显细腻、祥和。在画面的中上部用白色的云逐渐过渡,升腾为一种祥和、神秘的境界,在画的顶部用黑色块有层次的渲染出来,这样就能更好的突出前面的空白和主体物象的描绘,也使画面更具有神秘感和崇高感。《悟道图》的主题构思是畅游于天地之间,寻找宇宙洪荒的灵感(如图6)。此图打破了常规布局,以表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的意像。整幅画构图分为三大块,顶部的天空用重墨色渲染,使其更具有太空感、神秘感,从色彩上来讲也可以使得前面部分的主题更加鲜明和突出。最底端用灰绿色调构成,与最顶端部分遥相呼应,也更有利于突出中间的主体部分。中间的画面形象以一个“飞天”引出两条白色的流动的云,这两条云的形状一个是横的白色直线,从右到左,另一个是白色的向上曲线,一曲一直就产生了对比,最后融汇到天空中。如果同时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同物象,物象之间的形状或者色彩要有所区别,这也是构图基本的法则。然后弱化山石的形状,山石的处理和周围烟云的环境一起描绘,使得他们浑然一体。在这个整幅画面中,“飞天”的处理难度比较大,要让“飞天”有飞翔和穿越的感觉。“飞天”的描绘用笔要轻,周围的物象轮廓要虚,似有似无,“飞天”旁边树的处理也要有变化,要和“飞天”产生关联,若隐若现。画面的整体要实现天、地、云、飞天、合为一体的山水意境。
图6 《悟道图》 69cm×69cm 2014
在接下来的艺术创作中,不断丰富和尝试作品中的潜质构图以及笔墨因素。《青山祥云》是一幅大尺寸的作品(如图7),在构思时要注意画面的整体把握,做到大幅画不空洞,细微处不拘谨。这幅画作我尝试把天空由黑色调整为蓝色调,那么以前作品中的黑色天空衬托出的白色山川也相应的变成黑色,以加强对比。这幅作品想通过不同时空动物和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在人类还没有出现在地球之前,其他动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对远古时代的畅想。作品中恐龙、鹦鹉、野牛、和飞跃的鱼等作为绘画题材,并把它们融入到一个共同的空间之内。作品的近景中,选择一个恐龙作为绘画的起点,并把它做白色的虚处理,它周围的物象也要做虚化式的描绘,它的右边又加入了两只鹦鹉的形象与之呼应。(如图8局部未设色稿)而后通过恐龙引出一片云的造型,云向上蒸腾进而又引出野鸭和一片绿色的湖泊(如图9局部设色稿)。在这幅作品的中间两条鱼的形象,鱼是飞翔于空间的,好像一个更接近于我们时代的一个物种去遥看恐龙时代,又似乎它们在对话。再向上描绘就是山川中升腾的烟云和似云非云似水非水的物像,这种表现手法更有利于画面意境的实现。在作品中有三部分烟云的描绘,要注意它们的整体走向要“和而不同”,在色彩、形状、墨色深浅方面要有所区别。所有的这些描绘最后合为一体,融汇到画面上端的黑山之中。在此幅作品的最上部用蓝色的天空描绘,天空中留出一定的白云,白云做了横向处理,这个灵感也是来自于我藏南写生的体会。横向的、稳定的、高古的白云和底部、中部运动升腾的烟云产生了明显的对比,但是云的横向又和整体构图的横向直线造型产生呼应。在作品的整体墨色安排上,要注意到画面轻重色调的转换,就像音乐中的音阶一样,要具有一定的韵律感,这些要素在创作前要有一个大致的考虑,但是真正创作过程中还要顺其自然,随势生发。画面中四个绿色的湖水和最后面的灰色的湖泊作为画面空间递进的一个处理方法,这几处湖泊在形状大小和色彩上也要有所区别。湖泊中野鸭的处理也采用空白色手法,对比鲜明,也为了和恐龙呼应,也增加了画面的纯净感。因此在实际的创作中,具体物象的笔墨、形状和色彩的选定不是依据物象的本身来定,而是根据画面的设计和形式需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图7 《青山祥云》 260cm×146cm 2016
图8 《青山祥云》初稿局部 2016
图9 《青山祥云》局部设色稿 2016
在我的创作中,我追求虚化的、朦胧的、宇宙洪荒的、远古和古朴的山水意境,通过山水和一些物象的表达来寻找属于我内心深处且极力向往的艺术之境。但在具体的创作中我会在作品中通过或明或暗或主或次的与之关联的线索和物象串联起来,让读者在欣赏笔墨和色彩的同时又会根据物象的描绘产生各自的联想和思考,或者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梦境、或者一个故事,最终达到画家和观众的思想共鸣(如图10、图11、图12)
图10 《北山祥云》 380cmx146cm 2017
图11 《春山祥云》 240cmx150cm 2018
图12 《飞天梦》 226cmx186cm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