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画,最主要途径即是通过临摹和写生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临摹是传承经典,而写生是用来印证古法,变通前人的经验为我法的方法。
参禅悟道 陈丙利
古人之所以热衷于临摹,其原由在于:其一,通过对固定的图形的模拟,来追求其内在神韵,古人称之为“借舍投胎”,实际亦就是“借舍练气”,也就是借相对的不变的图式的约束,来练就可以变幻的笔气。一旦练就了笔气,画家便可以如石鲁所说的“借尸还魂”,亦即是把练就的笔气贯注到其他图形之中,使原本没有生气的图形产生生气。其二是图式的借鉴取用,这种方式在西方绘画大师那儿也是通用的,如梵高、马蒂斯就曾临摹过日本的浮士绘,毕加索则更是曾兴之所至地对格吕尔瓦尔德、普森或委拉斯贵兹的旧构图进行重构。
高士系列小品之一 陈丙利
文人画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注重图式符号的重组和运用。尽管东西方在构图方式和内在的精神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其实质是一样的。中国传统文人画对图式符号的运用则离不开蕴涵生命力的笔墨之气的介入,也就是说,每一种图式变换都要求以笔墨气韵为内在依托。这种要求从内变引起外变的特有方式,当然给图式变化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小园秋色 陈丙利
古今一些大画家如黄公望、吴昌硕、黄宾虹、朱屺瞻等,到了七八十岁还对临摹感兴趣,其实也正是为了进行深层次的图式开拓。不少文人画家如黄公望、吴昌硕、黄宾虹、徐渭、金农,在画学成就上都是大器晚成的,这与深层次的图式开拓也有相当关系。
清 朝日红荷 吴昌硕
临摹作为传统交人画承传的重要手段,它既有约束绘画者个性的弊端,但同时也会逼着创作者深入到精神内核去探究图式,以追求图式的内在精神的转换和开拓。但临摹也是有方法和要求的,若执迷不悟就很容易导致对技法风格的刻意模仿,则陷人绘画手法程式僵化的怪圈,无法自拔。传统文人画十分讲究传承性,图式、绘画手法的程式法则切断了其外延的可能,也造成了对自身的禁锢。
清 回汀曲渚暖生烟 金农
现在重提文人画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其必要的现实意义。时代的进步、艺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绘画,尤其是具有很大影响的文人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人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进步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遗产,只有对它进行全面、正确的了解和掌握,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保持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在正确认识得失之间,理清文人画的发展方向,才能创造出不同于前人带有时代的气息和民族气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