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修拉:艺术即和谐


来源:秦嗣德藏友会      时间:2020-03-23

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1859年12月2日生于巴黎,受过完整的美术学院教育,曾师从安格尔的学生亨利·莱曼(Henri Lehmann)学习古典主义绘画,后来又研究过卢浮宫中的大师作品,对光学和色彩理论特别关注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实验,也许正因为他太过致力于方法和理论研究,他一生所创作的作品不多。有人认为1891年5月修拉的逝世标志了“新印象主义”的结束。但他的理论和技法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画家母亲》 32.4x24cm 铅笔素描

他的一生可以用几个日期来概括,它们不是巨大事件的日期,而是其作品的创作日期,因为他短促一生中的大事就是他投以日夜和全部发明的伟大作品,这几个日子也标志着他向只有极少天才人物达到的高峰挺进时的几个阶段。他和凡高,劳特累克一样,在上世纪末,不到四十岁便过世了。

《阿蒙·琼》 62x47.5cm 铅笔素描

他拼命地飞越了这几个阶段,似乎早已知道让他自由表达的时间是不多的。他先是进了巴黎的一所素描学校,然后又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了两年,在勃莱斯特志愿服役了一年。随后,他继续在卢浮宫研究安格尔,德拉克洛瓦和委罗奈斯等大师的作品,并埋头攻读夏尔·勃朗,谢弗勒尔,舒特,鲁德和其它一些理论家论述色彩的科学资料。夏尔·勃朗的论断:“服从于一些肯定规则的色彩,是可以象音乐一样地教授的”使他信服,他也长久地思索着谢弗勒尔提出的规律:“当人们的跟睛同时看到带有不同颜色的物品时,它们在物理构成上和色调的亮度上表现出来的变化现象都统统包含在颜色的同时对比之中”。

《黄昏》 23.4x31.7cm 纸上木炭 1883-1884

1882和1883两年,修拉主要致力于素描,以黑、白二色熔炼出极具个性的绘画语言。它不讲线,而讲形,讲熟练地给予平衡的对比,讲经常吞没了一切细节的明暗。他发明了一种新的轮廊,用它抓住为人所熟悉的形,把它从一切偶然与意外之中提取出来,从而获得可以给人以诗歌般享受的表现方法。他不以线作为达到准确的手段,而是大块整体地作素描。

《保罗西涅克的肖像 》

在颗粒粗糙的安格尔牌素描纸上,修拉的笔把一些黑色块集中起来,而让一些空白的部位现出明显的形状。通过达到完美平衡效果的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他把意想不到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捕捉着光和色,将它们在毛绒绒的黑色和迷人的白色中复活起来,创造出阴影有利于形体塑造,光亮充满神秘色彩,过渡灰色显露强烈生命力的世界。

《古伯瓦桥》研究图 30.5x24cm 铅笔素描 1886

和谐的曲线在相互制约着,平衡着,各种形状浮现着,明确着,在铅笔密集的线条网下,光发出了异彩。以前人们从来不知道存在有这样一种素描。后来,修拉曾为此说道:“一些有价值的素描和一些简单的速写在对比上和层次上研究得如此深入,以致人们可以根据它们画油画,而无需模特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