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国山水画的“道”,每一位艺术家都在不停的探索和叩问。从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追求自然的内在神韵和精神的高度契合,不断到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拓展和丰富山水画的语言,以此得“技”而入“道”。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置身于自然之中,不同的物像、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审美感受,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中国山水画的各种技法和笔墨程式,无一不是前人观照自然,体味自然,从而达到心物相融。
20世纪以来,变革与创新成为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命题。一代一代的艺术家,不断尝试用新的方法表现新的题材和新的内容,从艺术形式、题材拓展、色彩表现、构图章法、意境追求等多种维度,探索中国画的创新之路。我以为,艺术创造是内心与物象的交融和契合。从古到今,每一次艺术上出现创新与突破,都是艺术家到自然和生活中吸取营养,得到新发现的结果。因此,我矢志于汲取传统笔墨精髓,从“写生”入手,融入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精神,寻找中国画的守正创新之路。坚信,只有深入挖掘传统、回归自然,静心涤虑,才会从艺术家的心灵与生命中流淌出来有生命、有温度、有筋骨的作品,才能真正达到“格物致知,穷神达化”的境界。
在清华美院高研班从事中国山水画教学数载,每年数次去全国各地写生。带领同学们研习传统笔墨程式的同时,走进大山大水,感受自然,其意是以自然为师,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观察力、艺术的创造力。时有独自一人风餐雨宿,时有三两好友相伴而行,写生作品从自然中来,传递对山川万物的敬畏、笔墨人文的精神,感染自己,感染他人。
中国画一向强调主观感受和内在意兴的表达。正是通过“外师造化”,真切地体味到大自然的内在意蕴,滋养内心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能力,形成艺术创作能力,达到“终得心源”。在艺术语言的传达上注重对中国传统笔墨线条的运用和表现、面对自然物像的笔墨转换能力,以个体独特的生命体悟、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关照自然、表现自然,着力在笔墨语言和形式方面进行探索,力图使传统笔墨在新的时代中获得新的体悟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