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彦锋读于非闇丨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二)


来源:艺盘      时间:2020-04-08

提起“赵佶”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人比较陌生,但如果说到“宋徽宗”,那真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了。在宋代的历史上,他是个怎样的人,怎样的国君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壹·高

01

九五之尊-身份高

赵佶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执政二十六年(公元1100年-公元1126年)。宋史载:“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神宗第十一子也,母曰钦慈皇后陈氏。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哲宗即位,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以平江、镇江军节度使封端王,出就傅。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军节度。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垂帘,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章惇又曰:"在礼律当立母弟简王。"皇太后曰:"神宗诸子,申王长而有目疾,次则端王当立。"惇厉声对曰:"以年则申王长,以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皇太后曰:"皆神宗子,莫难如此分别,于次端王当立。"知枢密院曾布曰:"章惇未尝与臣等商议,如皇太后圣谕极当。"尚书左丞蔡卞、中书门下侍郎许将相继曰:"合依圣旨。"皇太后又曰:"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于是惇为之默然。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赵佶贵为天子,可谓“至高无上”了。

02

文采风流-才学高

据说在赵佶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如今传世的宋徽宗诗词有447首之巨,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临江仙•过水穿山前去也》

过水穿山前去也,吟诗约句千馀。淮波寒重雨疏疏。烟笼滩上鹭,人买就船鱼。

古寺幽房权且住,夜深宿在僧居。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

《念奴娇•雅怀素态》

雅怀素态,向闲中、天与风流标格。绿锁窗前湘簟展,终日风清人寂。玉子声干,纹楸色净,星点连还直。跳丸日月,算应局上销得。 

全似落浦斜晖,寒鸦游鹭,乱点沙汀碛。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玳席欢余,芸堂香暖,赢取专良夕。桃源归路,烂柯应笑凡客。

《满庭芳•寰宇清夷》

芳词来上,因俯同其韵以赐。

寰宇清夷,元宵游豫,为开临御端门。暖风摇曳,香气霭轻氛。十万钩陈灿锦,钧台外、罗绮缤纷。欢声里,烛龙衔耀,黼藻太平春。

灵鳌,擎彩岫,冰轮远驾,初上祥云。照万宇嬉游,一视同仁。更起维垣大第,通宵宴、调燮良臣。从兹庆,都愈赓载,千岁乐昌辰。

《眼儿媚•玉京曾忆旧繁华》

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小重山•罗绮生香娇上春》

罗绮生香娇上春。金莲开陆海,艳都城。宝舆回望翠峰青。东风鼓,吹下半天星。 

万井贺升平。行歌花满路,月随人。龙楼一点玉灯明。萧韶远,高宴在蓬瀛。

《声声慢•宫梅粉淡》

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沈沈洞天向晚,宝舆还、花满钧台。轻烟里,算谁将金莲,陆地齐开。

触处声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银蟾皓月如昼,共乘欢、争忍归来。疏钟断,听行歌、犹在禁街。

在诗词风格上,宋徽宗深谙道家门风兼具文人情怀。诗词大多流丽清新、格律严谨,绝非附庸风雅之作。格调之高正如《宋徽宗诗集》后记中云:“徽宗聪敏,实由天纵……,无论诗文词赋,为艺苑英才所不及。”



03

健雅遒劲-笔墨高

唐朝的薛曜是瘦金体之祖,薛曜书学褚遂良,瘦硬有神,用笔细劲,结体疏朗,但较褚书险劲,更纤细,他对褚书不作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加以发挥,有所创造,亦成习气,为褚书末流。《夏日游石淙诗并序》是薛曜的代表作,石淙河摩崖题记之一。石淙河摩崖题记,唐久视元年三月十九日刻,为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为《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两部分。二者的书者皆为薛曜,其书法瘦劲奇伟,被历代书家称为“瘦金体之祖”。薛曜的书法后被宋徽宗所习,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

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

赵佶的“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正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中记载:“ 徽宗定鼎碑,瘦金书。旧皇城内民家,因筑墙掘地取土,忽见碑石穹甚,其上双龙,龟趺昂首,甚精工,即瘦金碑也。” 元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赵孟頫这样评价宋徽宗的瘦金体:“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04

炉火纯青-丹青高

赵佶在十六七岁时就以其不凡的艺术成就在当时的书画界声誉鹊起,他即位后更是乐此不疲,在绘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宋徽宗主张形神并举且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令画面更加生动、栩栩如生。宋徽宗的画自成“院体”,备受当时人的推崇。他曾自诩说:“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而。”

宋徽宗的绘画风格有两种:第一种是精工富丽的皇派传统,从他的《听琴图》、《芙蓉锦鸡图》等作品可以看出用笔精细,一派艳丽富贵的情调,他的这种风格对画院画家的影响很深;第二种是他善用水墨渲染的技法,不甚注意色彩,崇尚清淡的笔墨情趣,这是从徐熙、易元吉、崔白等人接收来的画法。他在绘事启蒙的时候,深受赵大年,吴元瑜,以及黄庭坚等人的影响,特别是经过吴元瑜的传授,继承了崔白的风格,“师崔白,能变世俗之气所谓院体者。而素为院体之人,亦因元瑜革去故态,稍稍放笔墨以出胸臆。”汤垢在《画鉴》里认为赵佶的画“作墨花,墨石,间亦入神品者。”赵佶流传下来的花鸟作品较多,风格也有多种,他的一些作品在艺术水平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最优美的是花鸟画作品。他善于创造性的完成作品,体物甚微,独辟蹊径,笔下花鸟,金墨绘羽,生漆点睛,活灵活现,意境天成,集中国绘画之大成,开一代院体花鸟画之大宗,为众史不能。

宋徽宗不仅自己的绘画造诣极高而且还不断提升书画家的政治经济地位,并积极推动画院的发展和改革。他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以招揽天下画家。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并不断进行考核。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当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在服饰和俸禄方面都比其他艺人为高。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徽宗对画院创作的指导和关怀,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最为繁荣,涌现出大量技术高超的的名手,仅文献记载的就达48人。尤其是使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的花鸟画获得了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






05

至臻绝妙-境界高

由于宋徽宗的提倡,画院的扩充,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名士参与花鸟画的创作,赵佶就是此画院的最高导师。他作为一位具有很高品位意境的艺术家,是新的艺术风气的开创者。

有关徽宗一朝绘画故事的记载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写实性,审物的功夫被作为绘画的基础;一是对诗意境界的追求。写实为基本功,但仅靠写实难以成为有境界的画家,而是要通过写实创造诗意的境界。宋徽宗要求这些文人墨客在创作中把他们擅长的诗、词、文学、书法融进了绘画的表现上,扩大了绘画的表现领域,使得画面构图更为生动、简洁、主题突出;意境更为悠长、深远、耐人寻味。

当时画学试题中,有一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人画小舟系岸,空无一人。第一名却画一人卧于舟尾,横孤笛,意趣萧散,在有人中追无人之境。又有一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少人画马踏花丛,第一名却画一群蝴蝶飞逐马后。由神宗到徽宗朝文人画风气正炽,文人画追求“骊黄牝牡之外”的境界创造,此与徽宗画院的主张有密合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徽宗一朝推荡了院体画、文人画的观念。

贰·富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甲集》记载:“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馀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馀万缗,嘉佑闲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馀万缗,其后月增岁广,至熙丰闲合苗役易税等钱所入乃至六千馀万,元佑之初,除其苛急,岁入尚四千八百馀。”

关于岁入1.6亿贯实为铜钱、米麦、白银、布棉、丝绢、草料等不同物产单位的合加总数,宋代财政最高收入为宋真宗时的六千余万贯, 到宋徽宗时期岁入也不会低于几千万贯。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中,这样的国库收入使得君主只有数的概念,没有钱的观念!富甲一方那是土豪劣绅!赵佶是富甲天下!

赵佶十五岁封端王的时候,已经融入开封最富有的收藏文化圈。神宗的驸马王诜和赵佶最要好,也是“西园雅集”的组织者,他给端王送梳头篦刀的同时送去了高俅。米芾、李公麟等都是端王的朋友。赵佶少年时就已声名远播,“国朝诸王弟多嗜富贵,独佑陵在藩时玩好不凡,所事者惟笔砚、丹青、图史、射御而已”。

在艺术史上,宋徽宗宣和年间,实在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除了器物考古学领域出了《宣和博古图》之外,绘画艺术领域则有《宣和画谱》,书法艺术有《宣和书谱》,茶艺有《宣和北苑贡茶录》,棋牌艺术有《宣和牙牌谱》,玩赏石类收藏有《宣和石谱》。

《宣和画谱》共20卷,著录了魏晋以来涌现的231位画家及6396件作品。按题材分为10门:道释49人,人物33人,宫室4人,番族5人,龙鱼8人,山水41人,畜兽27人,花鸟46人,墨竹12人,蔬果6人。

1120年即宋宣和二年夏秋间,内臣奉命编纂《宣和书谱》共20卷。记载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这是一部法书著录著作,凡20卷,著录宋徽宗时御府所藏书迹。其中历代帝王书1卷,正书4卷,行书6卷,草书8卷,八分书1卷。自篆书以下各有叙论,阐述各书种的源流及其变革,论说所录书法家的标准和道理所在;终以制诏、诰命、补牒附录。各卷有分目,人各1传,共立传197名书家;次为御府所藏法帖,凡1240馀件,立目不录文。

可以想象一下宋徽宗收藏的珍品书画之丰!

再说北宋官窑,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宋代官窑瓷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这就是宋徽宗赵佶的创举。官窑严格按照宋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以仿三代青铜器和古玉器为主,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使产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成为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的一部分。这些带着文化密码的瓷器在当时还只是皇家日用品,而离宋徽宗眼中的真正艺术之美的距离还非常遥远,因而不惜一掷万金、不计成本。

宋瓷“才是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最美的器物”。关于瓷,最有名的诗句来自宋徽宗对美的定义。“雨过天青云破处”是他做的一场梦,这诗也可能是柴荣所做,但大量的文献记载都把这句话送给了极大提高官窑青瓷标准和质量的宋徽宗,因为他追求极致美感的形象深入人心。探讨宋徽宗的日常生活,会被“兔毫连盏烹云液”的精美茶盏所吸引,会为“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的茶花而感叹。宋徽宗的专著《大观茶论》要求,茶盏尚青黑,有玉毫条达,用水需清轻甘洁。由此,确立了品茶的最高表现形式,而突破了饮的界限。

宋张淏《艮岳记》载:“舟以载石,舆以辇土,驱散军万人,筑冈阜高十余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巧夺天造。” 故宫博物院藏有赵佶亲笔所绘《祥龙石图》,卷后赵佶《题祥龙石图》诗序云:“祥龙石,立于环碧池之南,芳州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腾湧,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 赵佶亲自于奇石中选得六十五石,逐一封爵题名、铭刻于背,并依形绘成图鉴。因事值赵佶宣和年间,遂定名为《宣和六十五石》。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常懋著《宣和石谱》,流传后世。

“艮岳”耗资数以亿计,动用劳役数十万人,历时六年才得以完成。“艮岳”最高峰一百五十余米,山分东西两岭,引景龙江水注流山水其间,水声潺潺,如歌如诉。其中更有亭台楼阁、小桥曲径、奇石异木、珍禽瑞兽,集中国古典园林于天成。

好一场纸醉金迷的奢靡!

叁·帅

让我们来好好观赏一下宋徽宗赵佶的容貌: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直可谓“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这副姣好的容貌甚至是赵佶当上皇帝的一个重要原因。何以证明?有史为证!《宋史•宋徽宗本纪一》开篇第一段中有这样的记载:“……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垂帘,哭谓宰臣曰:‘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惇厉声对曰:‘以年则申王长,以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皇太后曰:‘神宗诸子,申王长而有目疾,次则端王当立。’……皇太后又曰:‘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于是惇为之默然。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对话里皇太后推荐赵佶的理由:章惇说“以年则申王长,以礼律则同母之弟简王当立。”意思是按年龄申王年长,按礼法那么应当立皇上同母之弟简王。可皇太后则以“申王长而有目疾”即申王眼睛有毛病为由反驳章惇。“有目疾”是仪容问题,这可事关重大、非同小可,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脸面,也就是有伤国体的问题。

中国自古在儒家道统下,对仪容仪表有极其系统的要求和规范。一个人的容貌举止甚至关系到名节和生死,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气象和尊严。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边豆之事、则有司存。”

中国崇礼,精义深旨,繁文缛节,非片言可语。何为礼?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说 “礼在中国人看来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道德理性无所不在,所以礼也无所不在。” 彭林教授从中提炼出“敬、净、静、雅”四个字来说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主要特征。

敬是根本的内在,而净、静和雅则是外在的表现。

净,就是干净、齐整,是敬存于心在仪容仪表上的表现,是礼仪的重要内容。“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勿傲、勿暴、宜和、宜静、宜庄。”则 是“谦谦君子”的形象。

静,就是安静,这是敬在嘴上的外在表现之一。安静是一种良好的文明表现,是一种良好的修养,是一种礼貌。做个有礼貌的人,要懂得如何安静,何时该安静,把安静作为修养底线来守住。

雅,就是文雅,温文尔雅,是言谈和举止都应该有的文雅之风,在温文尔雅中又带有柔和之意,在人才风范与气质性情方面文质彬彬,谦和大方,旷达超逸。

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名士言行与轶事的《世说新语》中更是专著了《容止》篇,讲述了39则魏晋时代评论人容貌、态度、举止的故事。我们在这里特别引录一下几则故事来说明仪容举止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他自认为相貌丑陋,不能对远方国家显示出自己的威严,便叫崔季珪代替,自己却握着刀站在崔季珪的坐床边。接见后,曹操派密探去问匈奴使节说:“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节回答说:“魏王的崇高威望非同一般,可是床边握刀的人,这才是英雄啊。”曹操听说后,趁使节回国,派人追去杀了他。




原文: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译文: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萧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山涛评论他说:“嵇叔夜的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他的醉态,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

原文: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译文:刘伶身高四五尺,相貌非常丑陋、憔悴,可是他悠闲自在,不修边幅,质朴自然。

原文: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译文: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这种劳累,终于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

原文: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译文:当时的人评论右军将军王羲之说:“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由此可见,了解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行、功过是非,通过容貌的描写便一目了然了。正因如此,皇太后才会继续说道:“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意思是“先帝经常说端王赵佶有大福大寿之像,而且又仁义又孝顺(俨然一副可爱小猫的样子),不是别的王子可以比拟的!”以貌取人竟到了如此地步,“于是惇为之默然。” 难怪身为重臣的章惇被怼的实在无语,不得不顺从了太后的意见。赵佶的颜值担当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啊!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赵佶不光是北宋时期皇家的颜值担当,他更是整个大宋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颜值担当!

肆·昏

物极必反,天之道也!

正是由于宋徽宗赵佶的高居其位、不谋其政;富而不仁、刳脂剔膏;帅纵淫逸、骄奢糜烂导致北宋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之路。




靖康二年(1127)四月,徽宗、钦宗一行分乘八百六十多辆牛车,在如狼似虎的金兵的押解下开始北上。在金国统治者的戏弄下,丑态百出、受尽凌辱。宋徽宗被俘虏之后,他被金人封为“昏德公”。一个“昏”字正是对赵佶作为亡国之君的真实写照!

纵观宋徽宗赵佶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他政治上的腐败无能,并不能掩盖其艺术上的辉煌夺目。

是他,改革科举制度,扩充画院,兴办画学,博缆名家妙手于宫廷将院体画推向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顶点;是他,将诗、书、画、印的形式和意境融入艺术作品之中,极大地调动了文人群体参与艺术创作的热情,从而推动文人画的空前发展;是他,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古人,莫若师造化”的艺术理想付诸实施、身体力行,开创出别具一格、生动活泼的宋代花鸟画新风貌。使得花鸟画在精致传神的格调上又兼具人文属性与道德品格,以致对南宋和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于非闇先生正是在一千年以后回应了这种影响。在时光的隧道中完成了与宋徽宗的神交和对话,并将院体画的精髓重新挖掘整理,使其在新中国的绘画历史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