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墨山水画,之所以会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华的继承,又有极大的个性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积墨技法方面的探索,以及与其他画种的融合与发展上,可以做出一些大胆的尝试。
首先,在传统继承上,我对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前辈在积墨山水画创作技法与表现形式上的成就进行详细的研习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反复试验,为了达到超越前人,又能表达出自己的对山水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在技法上否定前人,从而达到技法的创新为画面的表达服务。主要表现在用笔和用墨上。
1)用笔。
中国画注重笔墨,因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用笔是中国绘画的骨,对山水画更是这样,笔力弱,山就立不起来,笔法用不好,山石的物象就表达不清楚,山水画的用笔具体表现在山石、树木的线和皴法。因着笔的起、行、收,一波三折的变化,而使山石的表现上出现奇妙的变化。所以在用笔的创新上,我会根据画面表现的要求而做出笔法上的变化。把大写意的线条的粗犷、飘逸与小写意线条的沉稳、细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整幅画面的线条语言表达准确。
一般都是焦墨勾线,然后根据画面的整体要求,开始皴擦。一般都是焦墨干笔或者焦墨枯笔来皴擦,直到笔头干尽,然后再上第二笔,从起笔,到笔尽,皴擦的效果就会有无穷的变化。当然用笔要讲究气势韵味,用气势韵味来表现对象。
当线条勾勒和皴擦基本到位以后,然后就开始积淡墨。
2)用墨
我们知道,古人就提出“墨分五色”,用墨不能仅仅理解为水墨的渲染,根据画面需要,对不同的部分,表现对象,采用不同色度的墨来积染,有时候为了整体的浑然效果,也会罩染,一切都根据画面需要。
北宋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论到墨法说:‘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用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勾线皴擦时我用焦墨,部分地方皴擦时,我也用浓墨,积染时,我一般会用不同的淡墨,有时候会加一些宿墨。钱松说:“宿墨不可用,有人画山水使用宿墨,宿墨究竟无光彩,易污画面,因此用墨必须新鲜”。其实实际使用中,我发现宿墨作画时不觉其黑,及至干时,笔笔分明,稍有败笔,就会暴露无遗。如果掌握了宿墨的墨性和特点,结合画面的表现需要,巧妙的使用宿墨的特殊效果,墨迹积染,顿生佳趣。宿墨可以点醒沉闷的墨气。墨为黑色,用对了,用巧了,就会使黑色变为亮黑。有时候为了让黑变得不一样,我也会在里面添加一些矿物质材料,所以每于画中之浓黑处,再积一层黑,或点一些干浓宿墨,干后此处会极黑,与留白相对照,更显其黑。这就是亮黑的妙用,这会使整个画面赖之焕发。
在积墨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清你我、层次、笔道等,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处处虚灵。不能使之混淆,也不能太清楚,作画时宜结合破墨、泼墨同用,使之错开,层层分明,又层层交错,层层融合。在墨中求层次,以表现出山川的浑然之气。
其次,墨色积染几次以后,根据积染的情况,对原来的线条部分,根据画面的需要,有些线条在用焦墨提线。然后再积染。结合画面需要,有时候从宣纸的背面积染。最后还需要罩染一遍,以使整个画面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再次,我的积墨山水艺术特点。
有人说积墨,是用最笨的方法画画。别人一遍画完了,它用十遍画,别人一笔画完,它要用多十倍的时间去琢磨。其实积墨确实费心力。一旦积不好,不是墨晕就是脏黑。尽管慢,恰恰又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积墨考验的不是天分,而是对艺术的忠诚。
一幅优秀的山水画,通常具备一种静默的力量。以此来吸引观者去品味、沉思,观者也由此获得陶然忘我的审美体验。
大多数观者,在看我的作品时,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感觉我的画面很静谧。初看我的作品,感觉平淡,细品后感觉余韵悠长。我作画追求形象的简括性,走笔的书写性,以及水墨效果的氤氲感。作画时,景随笔走,境由情生,情景交融。我喜欢从大自然中聆听山水清音,并用笔去表现。展开审美上的静观与体悟。
我不追求造境的奇倔,我喜欢从寻常景色中发掘出温馨的诗意。进入我的视野的不仅有整座山川的雄浑,也有山村一角的石碾,农院墙边的草垛,房顶上的粮囤,房间里的农具,村头的石阶……有人说我的作品像诗歌,有的却感觉是一篇散文。就像是我的作品《故园秋韵》,取材于我最熟悉的家乡沂蒙山,山石的形态,树木和村庄的造型,都是我魂牵梦绕的,在构图的时候,我特别注意画面中的留白,山村的布置,树木的栽种,山口的一抹烟霭,若隐若现的山间小路,飘渺的烟岚……巧妙的留白与纵横挥洒的笔痕相映成趣,这些细节的处理,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孤诣。
我敬畏传统,但是不愿意重复旧式文人画那种萧疏岑寂,孤芳自赏的情调。与古典主义的书生气,我也努力保持的距离。也不屑于用搞怪的手法来实现创新。我要做的是在继承传统脉络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新路子。在当代的时空维度上,实现景色与人性的交融。这样来保证我的山水画创作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具有时代的气息。
黑是我的作品的特点,也是亮点。我的作品的黑,不干不燥,看上去很油润。在我的笔下,山崖虽高峻,但是不会给人一压迫感,林壑虽繁复,但不会给人以闭塞感。我在构成上,借鉴西画和版画的艺术特征,把它应用在我的画面里,增强画面的时代感和可读性。画眼的安排,主要的画眼,刻画尽量细腻,一般会安排三到四个留白,留白的面积大小,位置的安排,所表现的对象都有些变化,突出画面的音乐的节奏感。
有些画作,我在积墨时,会加了一点点色,尤其是暖色。对这方面的应用,我也是倍加小心,用色的色度,面积,部位都是精心安排的,为了渲染环境的氛围,使墨块和色块形成微妙的契合,浓淡过渡自然,有着舒缓的节奏感。阴晴冥晦,均能各呈奇妙,群山苏醒,树木初荫的嫩叶在朦胧的画面里若隐若现,画面湿濡温润,笔调含蓄,气息清新,细节刻画入微,笔力不能轻飘,树木种植随山势而走,笔画波嵥多变。
我创作的积墨山水作品《故园秋韵》2015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水墨彭城”全国写意画作品展,荣获优秀奖。同年还有三幅积墨山水《静观云壑1》《静观云壑2》《层峦烟霭》分别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2015年万年浦江全国山水画作品展;纪念潘桀兹诞辰10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5年“古蜀文脉,墨韵天赋”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我的另一幅积墨作品《沂蒙新曲》2016年入选“逐梦。 威海卫”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经过这两年的创作实践,我感觉我的积墨山水,已经开始得到业内专家的认可。因为在积墨山水的创作上,我在走一条与前人不一样的路子。使我的作品有自己的笔墨语言特征,作品个人的辨识度比较明显。当然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我想在表现的对象上,做一些尝试。比如用我的积墨山水的画法,与花鸟和人物画结合起来,把画面的厚重感,沧桑感表现出来。这需要在技法上做一些改变,还有墨色积染上也会做一些调整。除此之外,我还计划把积墨的技法用在焦墨山水的创作上,使焦墨山水的面面感更厚重,更浑厚华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