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春无艳丽之花,秋有丰硕之果。颜色平平无奇,但可食用,平易近人,无骄娇之态,有可喜之形,尤其是它那虚怀若谷,肚大能容的体态,使人觉得,葫芦体现着一种文尚的精神,是最可称为君子之风的。于是人们怀着追寻平淡人情、宽容心胸,少点骄横,多点友情的心理,对葫芦产生许多深情。这些信仰和感情的寄托,世代延续,构成了特有的葫芦文化现象,久久流传,愈久愈盛。
葫芦表皮质地细致,成熟后果肉可食,果皮木质化,易于刻画着色,加以造型古朴,玲珑有致,因此自古以来,除作为民生所需,所谓“食以瓠,用以瓢,药引以葫芦”之外,常得诗人醉心的喜爱,或寄情吟咏,或感时伤怀,更有墨客捕捉诗画意趣、挥洒丹青墨毫。
葫芦者,福禄也。人们喜爱葫芦,因为它爱生长,能蔓延,多果实,这一特色,恰恰与人类的原始母性崇拜和希望子孙繁衍的愿望相结合。借物抒情,于是产生了人们对葫芦的钟爱和崇拜。从而也衍生出许多相应的神话和吉祥福瑞的故事。代代相传,葫芦就成了人们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增寿、降瑞、除邪、保福、佑子孙的吉祥物。
《有福图》 作者:崔树轩 尺寸:136X68CM
崔树轩善画葫芦,也爱画石榴、丝瓜,作为著名的写意花鸟画家,他笔下的葫芦形神兼备,丰骨劲健具有生动的感染力。崔树轩出生在人杰地灵、广袤富饶的山东广饶,早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1991年拜齐白石关门弟子刘如璞先生为师,研习中国传统花鸟画艺术,后又进入于清华美院高研班,得到众多名师指导。
崔树轩走的是一条既有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又极传统的中国画研习之路,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可以说“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写意”是中国画的灵魂。笔与墨不仅是中国画的“双翼”,是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更是中国画的底线。
画葫芦的关键就是一个“写”字,“写” 即归乎于“骨法用笔”,也是区别西方绘画最为重要的元素,被潘天寿先生喻为“东方绘画的精髓”。葫芦果实的圆、润与藤曼的缠绕、曲折、苍劲,都要用极高质量的线条“写”出来,绝不能是塗的、描的、制作的。
福
崔树轩从“道”的层面上写出了心中逸气、胸中豪情,写出了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从“技”的层面上遵循古法,继承传统,以书入画,笔笔见写,长线、短线、粗线、细线、浓淡干湿,轻重缓急,处处有笔,处处得笔。辅以"势气″,才能笔笔入纸,力透纸背。
《吉祥福录》 作者:崔树轩 尺寸:136X68CM
清代诗人唐岱说:“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崔树轩以情入造化,草图变构图,在章法、构图上都特别讲究破险、造势,每一幅作品都精心经营,独具匠心。因此他的作品才给人一种无限的震撼力、冲击力、一种无限的张力。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无论是丈六的大幅,还是四尺斗方,都有这种感觉。
多福图68x45cm
崔树轩坚持传统,取法高古,师承大家,追求神奇朴茂的格调,系统的研究徐渭、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历代大师的作品,数十年如一日。最终得出饱满而有张力的大气象,在当今花鸟画的全新语境下,体现了崔树轩几十年来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崔树轩 又名新江,字树轩,上河堂斋主,1963年3月出生山东,进修于清华美院花鸟画高研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北京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书画研究院花鸟画院专业画家,北京艾尚画院写意花鸟画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