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观念、倾向调查 本部分调查内容,每问以300——800字作答为宜,画家撰写文字将全文刊于《远行 安居与返乡》(山东画报出版社)一书中。内容回答并无倾向正、负与优劣之分,真诚是评判的唯一标准。
1、机缘
是怎样的机缘使你进入绘画领域?
我父亲喜爱文史、书法。小的时候,常常有喜爱书画的亲友,让我写写画画。学生时代,同学们看卡通、动漫的时候,我有《芥子园画谱》、《三希堂画宝》。从小写字常受到表扬,经常出黑板报。记得初中时候,学生毕业要互相题赠纪念册。打开印的花花绿绿的纪念册,我拿圆珠笔按照画谱的样子,一会儿勾个山水画,写个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句子,很有感觉。也许古人感念离别,要把情感物化为画面和诗句。也许孙文韬就适合做这个,做一辈子。从小不大会和人打交道,做事也笨拙,人家一听是画画的也就不怪罪了。绘画领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充满各种可能。以绘画为名,保存自己的个性,是个很好的选择。
2、时代
对于你自身成长的时代满意吗?你对自身所处的年代有什么评价?
满意与不满意,都要面对人生。好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选择要比我们父祖辈多得多。有余力则学文,生存的压力不管哪个时代都要面对。对于追寻生命价值的每一个人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精彩与无奈。我们这个时代,据说是男人喜欢车、女人喜欢房子的时代。而古代男人喜欢“郊游田猎,使人心发狂。”,同样是最求力量与速度的。宋词里说,“把栏杆拍遍”不知是否自家楼宇。古代的女子,期盼安适的生活,房舍也是必备的。在各个时代,人性都应该是相通的。成长的烦恼,做人的代价都是一样的。
关于“时代感”,又是另一个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尚。不管是顺应还是抗拒,“时代感”是每一位创作者无法回避的。你就在其中,不用寻找。
3、齐鲁
你能感受到齐鲁文化对你的塑造与影响吗?说说你心目中的齐鲁文化。
齐风鲁韵,相反相成!姜太公与周公无疑是安邦定国的伟人。齐桓公的霸业激起了后世君主的雄心。但是后世齐国的对外战争是败多胜少。被晋、燕破国,险些亡国。鲁国在春秋中后期,成为二流诸侯国。不得不依附于晋、楚、吴、越等国。然而,文化是强大的。齐国的管子、晏子是治国理政的榜样。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人物。制度的建立,内心的培养。文化在海岱之间生成。齐风浩荡,鲁韵悠长。齐鲁文化就像我创作的齐长城。作为长城之祖,其塞防的意义已然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文化意义,与日俱增。兴建齐长城的时候,古人认为这是一项崭新的工程。今天,我们抚古追今,在荒野中追寻历史的痕迹。曾经的繁华与功业,已然面目全非。现代的人们,循着前人的道路,倘佯于山水之间。不时在崖际林间,见到断碑残碣、遗址遗迹。一方面,对自然的伟力有所体会。不管多么灿烂的文明,其物质存在于时间的长河中剥蚀演变。那夺目的色彩、辉煌的建筑已然面目全非。另一方面,古人的精神理念,审美追求却通过文化艺术等多种渠道,承传和发展。以绘画的手段描绘山林间的遗存,正是古人的物质成果与精神传续,在当代的再次遭遇。而这众多交汇的核心,就是相对而言,显得渺小的“我”。一个在纵横时空中不断寻求自身意义的“我”。
4、传统
你是否感觉自己是一个秉承了传统的画家,你怎样理解中国的绘画传统?
传而能统,统则必传。传统就像一根无始无终的链条,锁拿了每一位创作者。所谓颠覆传统者,不过是离家的游子。回归的力量超乎寻常。传统是类似亲情的一种存在。异地他乡,游子情伤。由国及家,由家及己。传统的传续与升华,更新与延展,是每位创作者都无法脱离的。也有些朋友说,自身艺术选择是孤独而游离的。艺术语言的选择模糊样态,文化归属选择边缘身份。那么我要说头发的色彩与基因并非绝对对应相关。捍卫传统,并不是闭锁消极的。世界已是地球村,信息传播便捷迅速,只有坚定明晰的文化立场,才能广泛传播。秉承传统,是一生的追求。对于中国绘画传统,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传统内部有着自我更新的内因。譬如,工笔与写意的相反相成。徐黄异体画风转换。线绘和图绘的同显互彰。立足优秀的传统立场,变通与发展水到渠成。
5、境遇
你是否满意你在这个时代的境遇?你的艺术是否表达了你的真实境遇?
境遇这个词,非常喜欢。生活像流水一样逝去,此在彼存,都是境遇。境之所生,唯心所造。身之所往,目遇心识。境遇是无法选择的,去住随缘。
6、故乡
你的故乡在哪里,你怎样看待你心中的故乡与当下世俗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山东乐陵。这是一个两千多年没有改名的地方。燕齐交兵,乐毅筑城于此。废为陵丘,百姓安居乐业。小的时候,在村子里打枣、捞鱼、放马、喂鸡,那是珍贵的记忆。但是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的故乡反差太大了。也许我已长大,用成人的眼光看不到童话般的世界。乡亲、乡音、乡愁、乡情,下笔就忘不了自己是乐陵人。落款就题写“乐陵文韬”。画江山壮景,每每感到个人的渺小,题跋落款时将家乡落在名前,顿生底气。
7、家园
你是否眷恋自己现在的家园?请说出眷恋与否的缘由。
每个人都恋家 。有一次我在小区休憩处望天发呆,既治脖子疼,又可想事,美化一点的说法叫“闲观云物”。一位房产中介,很礼貌地问我有没有房子,我捂着胸口告诉他我有心房、心室,不止一间呢。他显得很激动,回头走了。其实,他应该明白内心深处即是家园。那里温暖、那里柔软、那里通畅、那里舒展。
8、桃源
你是否有心中的桃花源,如果是,请描述一下。
桃源问津,是要问的。因为你不知道。桃源迷渡是要迷的。因为你不清楚。知道了,清楚了,就没有意思了。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桃花源。桃源需要永远存在。让困顿的心灵有些念头。得意者,心念桃源,摆脱身心劳役。失意者,心念桃源,了却毕生愤懑。心有桃源,成败不能囿我。
8、前贤
你怎样看待自己师长的创作?
恩师张志民教授将传统山水形态转换为现代形态。在解读导师《家园》系列作品时,我们循着导师的笔痕墨迹,遨游在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空间环境里。感到熟悉,是因为老树枯藤、苍岩巨壑,本就是古人安置身心,远离尘嚣的绝佳去处。感到陌生,是因为俯仰自得的多重空间连缀方式,超出了平时的视觉经验。常识告诉我们,西方风景画的视点观看方式是固定的。中国山水画的视点观看方式却是游移的。在导师的画中打破了这种隔阂。我们的视线被变化丰富的墨线、色块吸引,时而在山巅俯瞰,时而在谷底仰观,时而在树梢凝望,时而在林麓盘桓!这时候,我们就是山巅的顽石,我们就是谷底的清泉,我们就是临水的树枝,我们就是某种生灵在林麓间盘桓!
生活中,我们太多时候以自己为中心看待这个世界。眼光所及之处便认为是真实,迷惑不解的地方便认为是虚妄。自认为人类是地球家园的主人,是生物进化的高端,视其他自然生灵为低等。如此自以为是的高端生命,封闭了与自然沟通的道路,蜷缩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离真正的家园!而在导师的画面里,仿佛一切都是平等的。自然生灵之间是平等的,乃至山川树木也是平等的。正因如此,作为观赏者的我们,才能放下所谓人的角度,以树木的视点观赏树木;以山峦的角度观赏山峦;以自然生灵的心态观赏自然生灵!看着导师的画,我们的心空了、静了,空空如也、静无杂音。看着导师的画,我们的意念得到了净化,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们的内心好像正在回家!
9、史诗
你画过主题创作吗?你怎样理解主题创作对于你个人艺术的意义?在一个“小时代”,你还认同史诗式的建构吗?
画过主题创作,一个固定的题材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激发。就好像古人画画,不指明何山何水,目遇心识,合众象为一象。指点江山,尽在掌握。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大地文章。这种状态在主题创作中是很难出现的。主题创作充满叙事性,通过画面信息得以传达,能力得以体现。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自己的声音是很微弱的,但仍需坚定。虽说这种声音只是史诗文本的一个空格,但他能影响一个字符的排列,进而影响一个句子的意味、一个段落的节奏、一个篇章的结构。史诗建构是一种群体认同。
10、远景
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你怎样看自身绘画与中国绘画的命运,请略述之。
有时会思考,我们的孩子们还会不会像我们一样热爱传统水墨山水画?还能不能认同传统价值观?电子屏幕光鲜亮丽人人都能看明白,宣纸水墨大象无形读解需要知识储备与心性修养。但巨变的时代,有些人是披荆斩棘闯出活路的,有些人是给这个时代拖后腿的,“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先锋与后卫的一致目的是远方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