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路遇本幼兄,访其画室,品著清话,言谈甚洽。本幼兄出示其近期出版的画册共赏,这是一系列以绍兴水乡为题材的山水画。我观之再三,对他近年来的水墨山水画领域的探索深有感触,并深深地被眼前的住构所吸引。
方本幼的这些水墨山水作品没有具体的地点所指,也不对某些细节作忠实地描绘、作导游图状。他笔底喷涌而出的是小桥流水、屋宇拱桥、黑瓦粉墙、青石板路、旧门古井、渔舟网钓、烟树晴波……并不与现实中的物象完全酷似,却又使人觉得是那样的熟稔和亲切。画家熔载其最本质的形态以表达他对江南水乡无限依恋的热爱和深沉的情思。如《雨后斜阳》、《鉴水夜月》、《小桥溪边人家》等一系列作品,水墨淋漓,氤氲郁蒸,意境清隽,静寂和雅。每一幅画都凝结着他对家乡——水乡深沉的情结,浓重得化不开。
古越绍兴,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青藤老莲、赵之谦、任伯年等诸多不巧的姓名,弥漫山川的书香墨韵,触处皆是文采风流,给了方本幼得天独厚的心灵供养。绍兴又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生于长于绍兴的方本幼,少时照影屋根小河的流波时,必因之生出许多异想来的地方:山坳、田垄、小溪、家乡古朴的江南民居建筑、青石板路、笃悠悠迎面而来的老牛、昏暗的灯火、光屁股的村童……处处都流露出幼时的新鲜,一切都使他动情,使他痴迷,使他的心灵与自然景物完全融化为一体。如作品《夜风清凉月西沉》、《三月雨》等表现的是绍兴枕河人家,河网纵横,橹声相和,时有乌篷船穿梭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之间,春华科实,月影花移,极富绍兴水乡生活的情趣。画面灵动秀逸而存朴实淳厚之情。在他的画中,还蕴含着一种现代工业文明的竞争社会中所希翼的对大自然回归及理想的追求,表现一种静寂脱的心境。李泽厚在论及水山画到宋代特别繁荣兴隆的原因时指出:世俗地主士大夫的地位至宋时得到真正的提高,其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起了变异。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世俗地主由野而朝、由乡村而城市,“丘山溪壑、野店村居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楼台亭阁的一种心理上的必要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美的历程》方本幼的画作对于现代人的高楼大厦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充和替换。在观赏之中,他的画作给人一种脱却尘烦嚣的愉悦。
方本幼初得乡贤冯俊臣(已故)、钱彰武新炙,后历经中国美院的磨砺,学历精到。他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对于生活、环境中的感受,能用画笔把它们转换成相应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俐作模式。他曾经用绚丽多彩的西洋绘画技巧,也研习过传统青绿山水的画法,但他发现最能表现水乡特色的还是传统的水墨画。因此,他苦研古代中国画的画理画法,从王维《画山水诀》“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感悟到水墨语言的玄妙。“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自然万象的五彩,并不是依靠舟绿、铅粉的着色,而是依靠朴素的“道”。水墨的颜色,正和“道”一样的朴素,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运墨而五色具”。方本幼的水墨画发轫于米家山水、青藤的泼墨大写意,旁参石涛、石奚的笔墨技法,以新的角度,新的视点,新的审美情趣来丰富中国画艺术的涵量,同时又注重宣纸和中国画水墨、笔墨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水乡的特色:把水气、雾气、墨气有机地溶在一起,完善了他的泼墨渍染绘画技法。他的这种探索,早在1993年在中国美院陈列室展厅举办的《绍兴水乡风情画展》中,他的一幅表现水乡题材的水墨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新技法的探索已初露端倪,这是作者最早见到的。那时,由于在探索初期,水墨的控制不够精到而出现笔墨秋弱的弊病。经过几年的创作实践,广采博取,到最近他的画册出版,他在水墨现领域的探索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是造型、构图,还是笔墨技法,都能运用自如地为水乡题材的内容服务。
他用笔洒脱、空灵;墨色的运用,清淡、典雅、晶莹、透明;设色单纯、素净,以墨代色。在淋漓的水墨世界里透出了大自然的一片玄机。整幅画面,淡淡的书卷气拂面而来,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美的享受。
他为人谦和而敏于事。在艺术的追求上,孜孜乞乞,勤于砚耕,凭借充实的生活基础,不断提高的文化底蕴和执着求索的创造精神,想信他在来沁的探索中,获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