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风姝蕴


来源:艺盘      时间:2020-04-15

中国画的实践理论里面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墨分五蕴。何为五蕴?在色相层面是焦、浓、重、淡、清,五蕴的心相为:无常、苦、无我。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实之义为无我。当观受无常,如是观者则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忿怒) ;当观识无常,如是观则识非我,非我所、亦非我体。中国文化强调的无我而我,正是非我之我的真我。

在传统的中国画审美领域如果要去研读古代绘画作品时,我们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我们自己的心的活动,也就是放下自己的旧的认识。我们越能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艺术作品就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一句话,就是艺术家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观者必会看见的绘画深处的美,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自己心里的美,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蕴,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不强调自我,才能学习前人,没有态度的对于古代艺术之美的学习,才能发现古人之美。

姝雯,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是自幼修习临摹古人,书法学习颜真卿,后学钟繇,绘画学习石涛,上大学后更是遍临石涛,陈少梅之作品,潜心于对传统,对历史的修习和研究,不求有变,只求能深得前人绘画神韵。尤其是考上研究生之后,在导师的指引下除了继续深研宋元,开始理性的学习魏晋艺术,去莫高窟一待就是一个月,日临夜思,正可谓,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是学中国画的必经之路,得其轮廓的临摹说明不了什么,不读古文,不习书法的临摹,能临好古代的中国画作品就非常难。中国绘画宋元确实是一个高峰,真要临到“骨子里”确实不容易,特别是“临元”,没有“天赋”,没有深厚的学养和书法功底,临摹到最后,也就是徒有其形,没有神韵。而像谢姝雯这样的修习国画的年轻一代,能够精熟宋元,又习魏晋者寡众。姝雯在跟随笔者学习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日子,在临习古人经典时,作者绝不为图“解构”之快任意颠覆传统,而是以虔诚的态度客观对待前人的思想,坚持了谨慎的学习原则。例如,姝雯在研习精美绝伦的魏晋壁画时,首先肯定了它们在绘画史上无可争辩的正确性和无可替代的理论价值,然后发现其艺术价值还没有被世人发现,也同时理解了张大千先生保护和临摹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价值意义。事实上,在以往敦煌莫高窟美学研究的众多误区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研究者只在认识论、本体论等范畴内纠缠一些空洞的哲学概念,结果是挖掘越深,越不得要领,追问越彻底,认识越模糊,许多原本明明白白的审美现象,常常由于审察者“视角偏离”或“聚焦不当”,结果是越看越错乱,越说越迷离。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某些尴尬局面也正是如此,即在价值现象之外去寻找美以及美的本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南辕北辙的努力无异于挑雪填海,缘木求鱼。谢姝雯通过对临、背临,对莫高窟石窟壁画的很多经典图式,反复临摹,画到可以乱真,熟能生巧,临摹的同时研究发现莫高窟壁画山水里面有很多动物藏匿期间,动物和山川的关系是互相成就,互为配角的美,山川因动物而灵动,动物因山川而神秘。魏晋画风朴实之处见华丽,平铺之趣天地宽的姝蕴之美成就了谢姝雯。她把莫高窟的美融合自己的其他学长,渗入自己的作品,写出如梦似幻胸中意境,创作出自己神秘清丽,晋风姝蕴的作品。师古而不泥古,做到淹有众长、胸有成竹,方能绝伦艺坛。

以传统为修养,以自然为创作动力,以不强调自我而创作的作品有别于强调自我价值的作品。不强调自我是让观众见世界,见自己。强调自我的作品是让观众见自我的世界。谢淑雯正是一位用自己的善良去画画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关照自身。姝雯创作的作品中那些灵性的动物和神一般的人物,是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画面山川自然平铺直叙,造形圆润单纯,语言怀真抱素,是一种纯洁心性的人格,也是一种质朴无华的境界。真正的艺者不虚夸、不造作、自然而然,这也是常言的抱朴守真、真率淳朴、道法自然、澄怀观道。

张明弘

庚子年正月廿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