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情致 静雅画卷


读徐永生地人物画——铁军 (媒体美术学术主持)
来源:      时间:2017-03-20

中国人物画源远流长,可上溯到战国帛画,魏晋以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等大家,在用线,用色诸方面为人物画大造出形神兼备的雏形。至明清以来,在任伯年、陈洪绶等的笔墨渲染下,文人画的传统、西洋画的技法,兼容并蓄,交相辉映,为现代人物画的发展点亮了指路明灯。人物画延续至当代,有更多富于理想与追求的青年艺术家,以个性的思索、学识、修养投入这项绘事,并已在创新高度上大大推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程。

青年人物画家徐永生,即是这个群落中的一位孜孜不倦者。可以说,它是一位深切理解传统绘画精神的当代成熟人物画痂,在吸收、借鉴基础上,吐故纳新,又以自身个性气质去选择、充实,以至”扬弃”并重构再建理想家园。

跻身古代人物画洋流,徐永生期觅得入室门径。在明末怪杰陈老莲与晚清人物大家任伯年的画风影响下,他笔下早期的作品中之主体人物,具备了形象高古优雅,线条沉着劲练、勾勒精细圆满、色调清新典雅、风格隽逸温和的特色。画家往往于创作过程里,悬腭中锋,用起伏变化的线条来表达对象的结构 、质感和形神,简练流畅,抓住特征和典型细部。这一时期的人物传作,很少繁杂背景,主题人物单纯明晰。尤其为此人物画作增色是:徐永生先生早因擅长连环画、插图并绘制了《三国演义》等多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而闻名四方,其十数年地扎实线描功底,为他后来的国画人物造型奠定坚实的基础。他笔下的清雅仕女、历代贤达、哲人幽居、短笛牧童、江上野叟、高士行舟等,优雅、敦和、从容、古韵袅然,使其雅俗共赏上升到另外一种含意---以雅引人,意境高雅向上。

九十年代中后期,徐永生基本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符号,在中国当代人物画坛上,以其鲜明的个性拓展出属于自己的空间。就这样,青年画家如同一位青衣布衫的古时文人雅士,携其作品进入千家万户,已露名家丰姿。在自我独特的艺术探索旅途中,徐永生 是一位“慢热型”画家。他内敛的才气,温和的性情与相对从容的求艺步履、稳定但不断前行的状态,共同构成他的作品之“相对恒定”。他的画风形成,用“锤炼”形容,非常贴切---扎实的功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反复斟酌,才逐步确立。他的从艺之旅,每一段里程都是可信而又成功的。然而锥处囊中,终将脱颖而出,已有睿智的评论家指出:徐氏的创作如同造山运动—尽管悄悄进行,但却平静的表象下孕育爆发的激情与能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数年的实践后,近期他的画作  逐渐呈现出新的光晕。 

数载执着而又沉稳的创作实践兼研究当代艺术走向后,“慢热”的画家正渐渐经历时间跨度稍长的转型期,正在为新画风选定“坐标”。从古典影子中缓步走出的他,已在画面构成,色墨运用层面上更胜于传统艺术手法。他将更多精力投注于画面人物背景环境的营造中。运用现代构成方式,首先令传统丹青变得立体多面、空灵多意,在以半工半写、虚实相生的山水画技法去拓展深邃神奇的个性化画境;与此同时,在抒情性的意境上再充分运用色墨交融的特征,以色为墨,化色于墨,借助墨色光影去映衬或深沉庄重、或散豁孤寂的画中天地。画龙点睛的人物在如此丰厚华滋大背景下出现,无疑愈加主体突出、引人注目。

众多近作便一一印证着这种新探索:《焦阴会友》(2001年)、《松江独》(2001年)密置背景,水墨清华气韵氤氲飞扬,人物风情隽逸,骨格清奇,高古之风度备出:《红诀轻歌》(2001年)、《晨露秋歌》(2001年)、《细雨无声》、(2001年)。近年来,画风又稳中求变,尤其是在背景的处理方法上,更加装饰,更加概括。画面主体为老树虬枝,焦叶枯藤环围,色墨次第交集,仕女飘逸脱俗,凝眸间静雅气息袭人;《溪上清风》、《醉伴月影》、《江月雅集》.....俱以沉郁苍劲的情感化背景营造特殊的感情氛围,从而丰满立体了原本单纯划一的人物画,使其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2006年去印度采风收获颇丰,创作了一批以佛教题材为背景的作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惊喜。毋庸置疑,画家是以当代的审美认知感去经营画面。以大背景关照人物,慰藉人物的时代人文精神,便流光溢彩地呈现于他的一件件近作,呈现于他的新的艺术里程碑上。在当代人物画坛,徐永生正一砖一石地完善营建着他的艺术殿堂。对于这位“慢热型”的画家,我们相信,他所走过并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扎实可靠而又令人欣喜的成功脚步。人们共同期待着他在浩瀚的美术星空中摘下更高更美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