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评王兴印山水画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7-27

王兴印的优势是没有在山水画中讲故事,而是抒发感情和情绪,表露内心的认识,以神行气,以气举神,所以他的画主观个性笔触很浓,找到了绘画艺术的本质性的感觉。创作中,想象不是动力,感情才是动力,而且是第一位的。情感的激发应是来自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经验与现实生活的时间碰撞的结果。兴印的作品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他创作的《秋山余晖》、《溪山无尽》,可谓大胆之至,依然在玄秘的境界中组合,却会有潜心万仞,游心鸿蒙心境。

——张志民(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原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王兴印擅长以淡然的色彩结合简练的水墨墨线恣意写就,以书法中运笔行笔的方式入画,用细密的笔法、坚实的线条挥洒着自己所观所想所得的精彩世界。在他的画面中,能看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在此基础之上他又对传统绘画的章法与程式进行个人化的改造与表达,积极吸收现代绘画的审美内涵,使得画作既有传统意味又有着现代感的语言。

王兴印擅于学习并且能将所学灵活运用,把个人对于绘画的领悟写于笔端。他对于绘画的自主意识的追求,体现在他严密谨慎的线条与笔墨的旷达抒写上,他“以情入画”并“以情动人”。《秋山余晖》《东西暮雪》颜色与线条相结合刻画山石,线条随势而变将山体的磅礴气势塑造的坚韧有力。他的作品悦景、娱己,意味盎然,如写生作品《溪山无尽》笔墨苍拙厚重,《和美境地》《木叶丹黄》《疏林落木》《秋水烟霞》充满现代感的意味,融合了中国画的传统构成与表现语言。他所追求的中西美学的和谐表达,相信会使他的绘画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张望(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兴印是张志民先生高足,在当代的山水画家中张先生是致力于革新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画家,看得出,王兴印的作品也受此几分影响。中国画的传统博大精深,想要在这个层面上去突破和创新是近代中国画先辈们的夙愿,一代代的中国画家为此默默耕耘,这也使得二十世纪中国画创作大家辈出,作为当代的中青年画家,如果忘记了这一时代的使命,很难说会有什么大的成就。王兴印的作品是大体量的宋人山水构图,用以囊括中国北方的山川风物,看得出他的作品既有对传统的见解也有对生活的感触。生活依然蕴含着艺术创作的宝藏,而每一个人的生存经历生活经验不同其所造就的人物个性和人物思想也千差万别,王兴印的作品透着他对北方生活的理解,尤其他所表现出的北方山水的苍茫浑厚一定是对北方生活有着细致体察才能够将其概括提炼用以创作,将生活转换为创作的素材并不仅仅是写生可以达到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我想除了拥有大的格局,大的见识,也有温故知新的一个层面,而这里,每一个人所要温故的,是历史,是前人,也有我们所熟知的生活,王兴印的绘画似乎做到了这一点。 

——李庚(李可染画院院长) 

您的山水画观感:继承传统、更好创新、笔墨情韵、时代精神。这就是我对你画的评价。

——卢志学(东北画院院长、辽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兴印的山水画:充实、饱满、且又极具视觉张力。这种张力不仅来自于大自然的雄浑宏阔,与朴厚深邃的启迪。更来自于画者本身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中、能用心感悟时空规律,感悟物境法则,感悟弥漫于树、石、云、水之间天机天趣天象的充溢流荡。感悟一个山水画家,只有在“搜尽奇峰”方面下足功夫,才能获得“心游万仞”的自由和“物我两忘”的精神遐想中痛快淋漓地创造和抒写新时代山水画的意象境界。

新的时代需要具有反映当代人文精神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山水画笔墨意象境界和结构形态方式。王兴印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青年山水画家,其作品的案例意义就在于它所呈现的笔墨意象境界倾向和程式结构形态方式,已经初步形成了唯他所固有的自性艺术特质,和对新时代人文精神的弘扬两个层面的创建和积极的影响作用。

——刘玉泉(山东艺术学院设计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兴印作山水取法宋元,得高古气格。又得明清诸贤风神,勾染纵横见笔见性。既能放笔写意得江山之助,又擅细笔雕琢云烟丘峦相生。兴印正值壮年,若今后读书善思参悟化勤奋进取,当知其前程必远大矣。

——于明诠(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王兴印的作品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主要是得益于他的写生,走访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的大自然的新鲜事物,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既有生活,又有自己的生活体会,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生是把山水画回归到大自然,他本人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去感知,是对大自然对社会的一种体验途径,王兴印先生在创作的时候,他的果断、大胆,去粗取精,使写生能够表现无限的空间,他的大胆创作也是他创作成功的一方面,他的这种大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用笔与用墨上,这个就要求画家对笔墨运用的熟练程度,做到能够挥洒自如。好的艺术作品是用胆识“挖”出来的,作品既描绘了自然风光,还能够寄托画家自己的个人情感,这是只有对绘画无限热爱才能够抒发出来的,作品中带有他自己的很强的主观意识,这种情感的技法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经验与现实生活中的积累的结果,王兴印先生的作品就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认知。

——李明晋(曹州书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 

兴印读研时我们就常常交流,他是一位比一般人都少了几分“机巧”的人,敦厚,诚实又带几分木讷,是位很朴厚的人。

兴印的导师是张志民先生,是中国山水画界极悟道的人,其技其艺都是中国画坛稀有的大家。兴印笃实的本性又有这样的好师缘,这就给兴印日后的艺术探索伏下了福音。

兴印研究生毕业展时的几张作品我之前没有看到,画的黑,张力很大。在展厅我被吸引过去看了很长时间,满心的点赞,作品既得到导师的某些真髓也有个人踏踏实实的实相,具备了很好的品相。那天我和兴印谈了很多:从荆关董巨,李刘马夏,到“元四家”、“明四家”的一通乱谈。最后谈到兴印的画,兴印应走的路子,谈了很久。

“跟风”、“追星”是当代年青人的时尚,这些之于兴印不合适,起码有有两点的不适:其一,兴印的年龄已成熟到孩子上中学的程度;其二,兴印的眼镜后面那双坚毅、肯定的眼睛。这两点都驱使他走自己的路数。“画如其人”是古今任何一个画家都无以超越的宿命,年近中年的兴印非常清楚这一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和定性,实实在在的画下去。不投机不取巧,有我亦无我,这样的心志和略带宗教信仰的执着或许更适合兴印。

今天又看见了兴印的画,比去年的画又有不同,一派堂堂正正的颜鲁公气度,这使我首先想起了一段画论:“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状雄强,……范式之风也”。这是北方画家千年前的风骨气格,也是北方人自然而固有的文脉和血液。再看兴印的这些宏伟巨制,幅幅都是以坚实、自信的慢慢笔触铸就出这类似自然山水的意境山水。苍茫,敦厚,笃实,实如其人。

这就是兴印,一个北方人所固有的情怀;一个远离闹市蛰居于微城小镇的视野和胸襟,为兴印祝福!

——李忻峰(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苍茫天地起秋色,兴印的山水有大格局的气韵也不难看出他对传统的理解。近年来他也非常重视写生,画了大量的写生稿,所以说在他的作品前能感受到鲜活的生活气息,无论是线条还是墨色、水气和整个画面的经营都彰显着大开大合的苍茫韵质。

——贾荣志(山东画院山水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 

兴印的焦墨山水,黑白相间、阴阳相合、动静相宜。它白中有黑、黑中有白,虚实相生,刚柔相应,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间皆“负阴而抱阳”。兴印艺合于道,干润黑拙,浓淡虚实,集笔法之妙,得纯黑内美,贵有静气,静而致雅。为寂寞之道,由渐修而顿悟,感悟人生万物,得其真谛。是画家思想和精神的缩影;是人品、人格的体现;是主观意识的发挥,它本身的意义已超越了绘画技法的范畴。兴印的焦墨山水不是客观的山水,是画家心中的山水;画也不是画,画就是我,焦墨山水是自我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兴印的焦墨山水,能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折射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熠熠闪光。

——王兴堂(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美协理事、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来,一直执着于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的王兴印对山水画“以情入画”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如果是思想的压抑,我会去画画。”的确,王兴印在创作时,就是在或急或缓的一点一划的抒写与泼洒中,慢慢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绪表达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王兴印的创作是根据其内心情感的需要来建构的,画面上的笔墨、色彩、造型等的语言符号,会随着情绪的变化、情感的起伏而不同。在掌握丰富的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同时,更从理论的高度来解读传统、领悟传统。所以,他对传统的学习不是表面的,而是以悟得深层次的传统山水精神宗旨。在明白了山水画“所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的主旨后,王兴印更渴望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对传统与生活进行深研的同时,王兴印更注重于山水画新形式的探索,他坚信“笔墨当随时代”,并积极主动地向同时代的优秀画家学习。吸收他们绘画语言的某些特点同自己的绘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东西,表达一种新的意境。在跟随张志民先生读艺术硕士后,王兴印又吸收了导师的豪放大气、泼墨淋漓、自由奔放的特点,其作品也随之越来越有韵味,境界更大、笔墨更放、画面更厚、自主意识更强。艺无止境,相信王兴印从艺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侯弟坤(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林泉物外自清幽”。兴印山水,或浑然或苍郁或葳蕤或寂寞,一支毛笔一砚香墨一汪清水,在他手里均能娴熟驾驭娓娓道来。兴印为人谦逊低调,作画勤勉高产。总感觉他是“朝无事也夕无事,坐看山兮行看山”!同道中人能做到这般境界的不多。

——褚滨(济宁学院美术学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