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精神化,将自然世界消融于自身的精神天地之中,将自然景观烂熟于心,将宇宙装在胸中,变成自身精神世界的组成。唐代画家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楮”。读了张涛先生的山水画,颇有此感。
张涛,字彦行。他的山水画作让人有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应该是其注重对传统绘画这一文脉的汲取与沿袭所致。取法古人,循规蹈矩,尽得古人意趣,这是山水画的笔墨意趣、构图程式的需求,更是对山水画“内美”精神的体悟与继承,是把生动质朴的大自然之美和丰盛茂密的艺术效果推在我面前。
有着深厚传统绘画基础的他,其作品大都是从写生中得来。传统山水画历来注重写生,所谓“搜尽奇峰为写生”。自然山水中的一树一石,一丘一壑;云气雾霭,阴晴晦暝,构成了天然的气质与性格。他的笔墨运用十分沉着厚重,力健有余,或深或浅密集的短笔皱擦,或浓或淡苍润的笔墨渲染,给峰峦坡石增加了厚度和湿度,使山川大地丰实而又蕴藏。面对真山真水的勤奋写生,在不停的出山入山中,使他宛如深山樵夫,行进在画境世界,朝可以饮食甘露,夕可以沐浴晚霞。对自然的峰峪溪云,了然于胸。看他挥墨写意,感觉丘壑是从他的胸中生发,再从笔下飘洒而出,逸笔草草,平心而自然。他的写生是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把握,是因景生情、因情生意、因意立法,意法融而意象生的象外之意。荆浩在《笔法记》中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苟似可也,图真不可也。”
他的山水画,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他的情趣,讲究“以形写神”;讲究笔墨神韵,笔法“圆”“重”;讲究“骨法用笔”。其笔墨追求“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渴时墨焦而屑,墨晕时笔化而溶”的观点。在山的取势上讲求近取其质,远取其势,“遗貌取神”,稳中见奇。在构图上,他喜欢描绘峰峦叠嶂,韵致隽美的大山大水。墨色盈动,水韵诗意,在黑白鲜明的基调中,勾陈险山峻岭、星河罗布的江山之独调;书画唯美江南、辽阔北国的地域之风韵;调谐春淡夏苍、秋明冬惨的四季之斑驳;漫染烟波浩渺、霜晨微露的辰时之变幻。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之间,在“有丰致、有缥缈”的笔情墨象之中,蕴含着情 思,也体现着“道”,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他的山水画在自然的意境、内心的心境水乳交融的过程中,狼毫挥毫、水墨泼洒,在一个忘我酣醉的境界里,经典已铸,传世已定。
画品是画家人品、修养和学识的综合体现,张涛先生出生在北方,成长于南方。有着北方人的粗豪、豁达与大气,又有着江南文人的气质与雅韵。使他的山水画在用笔上更注重文人画内涵的探求,又体现着北方山水的内在气韵与品格。
他经常将潘天寿先生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故而,他一直不断学习,体验大自然,在提高思想、道德、人品、境界方面全面修养,开拓胸襟,超然物外,融妙趣于神思,畅神于毫端,使才佳作跃然于纸上。
张涛先生把对自然空间的表现转化为对平面空间的重新分割与构成,注重艺术本体的追求,这种主观意识的拓展必将创造出更多的、更新更美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和面貌。为如何用呈现多样化的现代表现方式创造别具现代审美情趣又饱蕴华夏美学风韵的现代山水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