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王磐德是一个很正规、很专业的画家。
这个评价与现行的铺天盖地的评语相比似乎显得很不给力,但我理解的“正规”与“专业”是很有分量的。王磐德正是依赖于这两点成就了自己的今天。
首先是得天独厚的“正规”发展路径。他少年学习绘画,中专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艺术学院,之后又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学习。从科班的意义上走了一条很正规的学习之路。走出校门,他以优秀的学业成绩进入山东画院工作。这个地方是集中了山东重要书画代表人物的最高美术创作殿堂。于希宁、黑伯龙、刘宝纯、孙墨龙等一大批山东著名的大伽汇聚于此,撑起山东美术的一片蓝天。当时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人极少,他的人品与绘画基础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一颗种子投入了这样肥沃的土壤,一段人生搭上了飞驰的班车。与群体大家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恩泽独承20多年,这是王磐德创作道路上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在山东几乎没人可以复制这样宝贵的经历,很少有人从年青时代就得到这么优厚的学养与教诲。这个山东代表性的群体给予磐德的教导肯定是难以列数的,我觉得其中最核心的是老艺术家们所体现的山东画风的整体意识和艺术精神。这种影响可能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他终生的创作,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关于专业,不仅是指供职,更主要的是指绘画的专业性。也就是说,并不是供职于专业岗位或有画家头衔的就具备绘画的专业性的。专业性是指扎实娴熟的技艺技巧、随心所欲的表现能力以及对绘画艺术规律的深刻把握。王磐德所经历的修业道路锻造了扎实的基本功,其功力深厚在圈内是公认的,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表现能力和风格特征。磐德是一个特别重视把生活当作创作源泉的人,从他创作所涉及的广泛题材就可以得到印证。大家在面对生活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表现,他对生活的提炼、他所感兴趣的素材又有怎样特点。我以为,王磐德是一个善于从社会生活的底蕴中发现、提炼人性亮点的人。所谓生活的底蕴,就不是生活表面的光鲜亮丽;由于所表现的素材更多地来自底层,其造型与画面的构思更多地趋向于感慨之后深沉,结构的形成更多地注重分量感,譬如《生命之堤》《沂蒙山系列》《九月的乡村》等作品。
当下,因利益和时尚而喜欢美术的人很多,但磐德的作品不会取悦于这些人,就像吃大枣的人多于吃橄榄的人,喝二锅头的人多于喝白兰地的人,口舌之快容易满足但品位之难难于上青天。看他的作品,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思绪沉浸到生活的深层,就会沿着表象进入更深的东西,就会从中看到所提炼出的人生亮点和艺术闪光点。他的作品感官的刺激不是那样强烈,韵味却悠长而绵延不绝,心灵也由此而得到一种别样的平静与解脱。
其实磐德也是一个很感性很有情趣的人,他的许多写生和小品画让人赞不绝口、忍俊不禁。他这样厚重而悠绵的创作风格可能与其成长经历分不开的。前面我们说过,他从一参加工作就是在山东代表性画家群体中成长的。我曾把山东美术的风格总结为:
高山峻而不险、险而不狰,流水激而不湍、湍而不滥;阳刚壮而不烈、烈而不狂,阴柔娇而不艳、艳而不妖。每句最后落脚的两个字,不仅是形象上的描述,而且有着理论深层的意义。“不狰”——不狰狞,不恐怖、不光怪陆离、不争奇斗怪;“不滥”——不泛滥成灾,不反理性、不反规则;“不狂”——不迷狂,不崇尚西方美学的酒神精神和感性美学精神;“不妖”——不妖冶,不色情,不搞性崇拜。这是儒家文化的教化结果。山东的画家和从山东走出去的画基本上都在体现着这种厚重与扎实,体现着这份责任与坚守。就是油画这样的西方画种,在王沂东的笔下都是那样鲜明地体现着山东文化的浸润。一个人的外表和装饰可以异彩纷呈,但其品格永远是由脊梁所决定的。现代生活的变幻让人们的品味、让学术的品格更多地关注于“狰”与“狂”、“滥”与“妖”,关注于追新求异。相比之下,对脊梁的表现、对更深刻内容的表现淡漠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山东美术历史形成的画风和体量在中国画领域具有脊梁的意味。对此我们应当充满自信,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总结,同时也引导学术界对山东的坚守与执着有一个新的定位。
王磐德正是在这样一个厚重浓烈的文化熏陶中、在众多名家的指导下,走着一条职业与责任、坚守与创造的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才可能对他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