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绘画着重祟高的成分在当下迅速消褪,世俗化与民间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到来。当现实的媚俗时代到来之际(此媚俗抛却其社会学与政治性质,而仅取其美学的实质意义。)作为一个绘画者也必须从历史深层的深思里如何正确的处理媚俗与崇高的关系。
张晓是一位深思善学的青年画家,深入思考山水绘画艺术与现实世界世俗审美倾向的关系。尤其是在当今以视觉审美为主要审美功能的山水作品中,和以内心情感触动的审美为主的传统山水审美作品中的异同。常分析两种不同审美作品究竟包含了哪些非视觉和视觉因素,他认为中国山水画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深厚经典的传统模式,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解读和运用,那么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自我精神抑制,面貌缺乏与现今世界沟通的新意,就会出现对传统山水画表现的符号产生直观撷取下产生的抽象化、单一化、程式化的不正确理解和概念化肤浅的传承。因此在当代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对于能否充分地正确利用传统经典的笔墨情趣,笔墨形式语言等这些诸多绘画元素是现今画家的首要问题。
在对大量传统经典作品的研习和解读下,张晓总结了以“雄浑”的画面意境和视觉效果来解决传统和现今审美差异的问题,并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解和理想。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其画面实处的处理上更多的采取了宋人对自然山水所提炼出的崇高山水理念和中国山水精神的承接。整体透露出对经典山水理解下延伸出来的“雄浑”画面感。雄者,宏大威武,汪洋闳肆。浑者,浑厚博大,浑然一体。前者重在广度,力度,后者重在厚度,深度。“雄浑”的含义同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崇高概念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暗合之处。他一直追求的“雄浑”意境更多的包含和受到道家思想的浸染。这也是同现代审美中宋人山水崇高精神的暗合和延伸。观其山水画的虚处的处理,烟霭云雾,似疏雨过深山,空气中弥漫充盈着淡淡的万千思绪。
站在张晓的画前,你从实处可以看到他构建的青峰丹崖,万壑回合,可以看到其在巨大山体中千万笔触的微妙变化。从而拉开了对现在大多数人对传统机械理解的距离。从不同感觉的笔触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充盈,一种物像的四时变化和实质的永恒,而不是无生气的笔触排列。从这万千的笔触积染你可以看到张晓一种让人感受到的对艺术的虔诚和诚恳。你从他虚处画面的处理,可以感到,阴晴虚无,烟云流走一片中越看越有值得咀嚼的内容。犹如我们梦里前世一样,当时光更替,年华暗换,我们就找不到那曾经美好岁月的痕迹了。也好像随着他虚处画面带来的视觉感触,飘忽不定,游走到一个奇丽幻化地点,很难说是我们的现实之境。还是他笔墨蓊染而形成别有韵味的画面质感。这些空灵画面中,水色山霭,松涛云影,形式构成的现代性、写生所提炼出来真实的自然再现性。
当张晓把虚实的这两种视觉画面完美的组合在一起时,他同时也吸取了西方艺术的团面化的构成因素。在视觉上更能体现出一种张力感在画面上的迸发。在其内部持续地通过他自己对传统水墨语言的千锤百炼下理解出来的笔墨,让现代的构成与写生的自然和细致入微带着情感的笔触在画面中得到了极为妥贴的融合。
在绘画艺术中,张晓让我们看见了“实”,更感受到“虚”的存在,让我们感到美在其画面的山林涧壑,在微云抹峰的天边,在疏雨山深深里在山色的有无中。
现今山水绘画的精神反映在画面上就是要创造出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而此世界”,也就是我们一贯提倡“山水以形媚道”。作品传达出什么样的意蕴,该意蕴以何种方式呈现,这都是画家应该有使命感地一一在自己的画面中体现出来。
张晓选择了以高健雄浑的美学意境行走在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