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感是画家心性的流露


文/刘明亮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9-06

克利将自己的绘画说成“牵着线条去散步”,而梵高却“我要用我的画笔抽打我的画布。”其牵着也好,抽打也好,皆不谋而合强调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操作感,而这种操作感,恰恰是画家心性的流露。

在中国绘画中,则有“解衣磅礴”之说,《庄子·田子方》载:“昔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赢(同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而清代恽寿平亦曰:“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籍。”其解衣盘礴之势、元气狼藉之迹,无不是画家操作感的写照,亦是画家心性的真实流露。

导师毛岱宗先生曾说:“好画要三分邋遢。”其实当年并未了解其真意,也只有在似懂非懂中点头称是而已。今天想来,也无外乎要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多保留三分操作感,甚至无意而为的操作感更妙,其真心性的流露也。其“邋遢”者,亦有“熟中生”之意也。

反观西方绘画史,其并未自始即开始关注操作感之意。古典绘画和新古典绘画皆然,其甚至要有意掩盖其操作感,是与对典型、精致的追求有关;后来的印象派虽说在画面上并不缺乏操作感,但其并非有意为之,直至新印象派,虽其开始有意为之了,但这种操作感的机械性,恰恰失去了操作感的真意而并未指向画家心性的流露;直到后印象派开始,画家才开始有意识的将操作感纳入画面,成为画面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直接指向画家心性的表达。

这从梵高旋转的笔触,可以看到画家心绪的动荡与苦闷,而莫兰迪的不紧不慢,又好似漫不经心的涂抹,恰恰让我们看到画家宁静的心绪,然在马蒂斯的自由率真的线条和色彩中,其优雅又不由自主的溢出画面,感动着每一位观者,因此马蒂斯才有“绘画就是安乐椅”之说。由此,绘画的操作感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论率真、还是朴拙,无不是画家真心性的流露,真情感的表达。

故在这些年的实践中,我无时不在揣摩、不在体会,将操作感有意无意的保留在画面中,让它成为绘画的部分,成为绘画自身,也成为自己情绪的符号,只有这个时候或许才是物我两忘,相看不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