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博艺计划】聂松访谈:我一直在思考艺术语言的现代性问题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9-13

1.jpg

聂松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姜宝林先生。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首都博物馆创作院画家,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客座教师,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代水墨研究方向,获硕士学位,导师阎秉会先生。2018博艺计划参展艺术家。

2.jpg

聂松《蓝色记忆》 138X69cm 纸本墨笔 2018年

艺盘: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本次参展作品的创作理念?

聂松:我的导师姜宝林先生有八个字的艺术观念,就是“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所谓笔墨就是要深入传统;所谓现代,就是要走向现代性的艺术转型。我一直在思考艺术语言如何向现代性转换的问题,本次展览这三张参展作品其实就是通过如此思考画出来的不同的状态。比如《蓝色记忆》这张作品就是在性灵、意境方面探索的一种直观视像处理。蓝色记忆是在我心中的记忆,把这种蓝色调表现出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我某时某刻对某一个山水的一种觉受,而不是山水本身。另外一张作品《齐物·山兮》,今天展览现场有几位朋友共同的感受就是视觉冲击力强,其实视觉更深层来讲是一种视像,它是我们眼睛看了之后,通过眼睛传达给心的一种符号。心对视觉感受的一个提纯。比如说,作品里有一些像柏树像山的形象,我把它转化成一种画面语言。大家看了就非常直观,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实所谓的冲击力就是直观平朴的艺术语言的排列,但是这可能有一些艺术深层的思考。另外一张积墨作品《夜溪》,我用不同的点把它创作出来。点其实是线的缩短,线是点的延续,面是点线的延续。将我的画面综合来考虑,就是把山水画的皴法、山水画的用笔整个打散,对应当下有一个词叫解构,就是把传统艺术语言打开之后进行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必须要有生命感受。艺术家一定要有使命感,没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很难成功,或者说可能在几年之内稍纵即逝。当下我们也多次在提一个艺术家怎么能在漫长的时间里保持创作的生命力,可能就是需要一直保持思考,在持续性深入的思考之后,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艺术生涯的活力就能保持很久。其实,这三张作品只是代表我这一段时间的思考,可能我在以后还会有针对水墨现代性的转换,在这个轨道上,或左或右或上或下的偏离,我用了一个词叫“将错就错”。

3.jpg

聂松《齐物·山兮》 138X69cm 纸本墨笔 2018年

4.jpg

聂松《齐物·化》 124X350cm 纸本墨笔 2018年

艺盘:请您谈一下对本次展览的感受?

聂松:2018首届的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凝聚了不同艺术家的不同作品,针对多元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探索,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在选择艺术家上,主办方肯定思考了深度的问题,把艺术家的不同探索、不同体裁展现出来。在我今年博士毕业展上,中国国家画院现任院长杨晓阳先生说到了一个词叫体裁模糊性,其实我个人理解,所谓的体裁模糊就是把体裁打开走向现代的一个探索。比如说我们画山水、人物、花鸟,这就是体裁。花卉领域里我们又分为画花鸟、草虫等,这就是题材。体裁为什么模糊?其实就是把艺术语言提纯了,把艺术深度的思考提升了。艺术家都有一个对当下的思考,就是艺术家在绘画的过程里会对生命对生活甚至对宇宙都有想法。其实艺术家是非常单纯的一批人,除了画画,就是思考问题,安下心来做事,这就是艺术家。本次博艺计划主办方把诸多优秀的艺术家综合起来做展览,展现了不同艺术家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探索。这种探索概括起来就是每个人都很真实,每一张作品展现出来的都是大家最真实的一面。就像京剧,京剧在台上演出的时候,每一次都不可复制,每一个表演者的不同的形象、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腔调在当下都会有一些小的转换,只是我们作为京剧的外行可能听不出来。艺术家的笔墨艺术语言,在画每张画的时候都有不同,都有它那一时刻的细胞的转换、思维的转换、心性的转换,其实这些都是最真实的。

5.jpg

聂松《夜溪》 138X69cm 纸本墨笔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