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创作感悟


文/孙春龙
来源:艺盘      时间:2018-09-15

2013年7月21日我接到省美术馆的通知——为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的作者颁发证书,并集体到省美术馆观看作品。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作品装裱后的全貌,看后便想到了三年来的创作过程。                              

2010年得知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启动,我便着手准备,最初选了《1876—山东机器局创办》这一创作题目,但由于种种原因没得以实施,后来在孔维克院长和曾先国院长的推荐我试画一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题目。当接到这个选题有些犹豫,这个题材对于人物专业有些难度,因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没有具体的人物可以表现,是一个在发展规划建设中的宏伟蓝图。

通过几天构思最终还是决定试一下。这个选题对人物画家和山水画家来说都不好找到切入点,这样在草图选拔方面竞争会小一点。当时也是我最困惑的是找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我分析了这几年我自己的创作状态和坚持的艺术语言,这个题材我觉得更适合自由表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290cm480cm孙春龙作,完成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山东美术馆收藏(山东美协、山东美术馆).jpg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290x480cm

接下来我就如往常一样一头扎进资料室,通过网络、报纸等报道的有关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的搜集,还用相机拍摄了很多工人和渔民的大量照片,照片对我来说多多益善,因为只有这样从大量图片海选中,可以全面分析、理解其中的内涵。偶尔在一次翻阅一本摄影杂志时,有张建筑工地的摄影图片映入眼帘触动了我创作的心弦,这正是我要的感觉!“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使山东在短短两年内先后拥有了包括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内的“一黄一蓝”两大区域发展战略,一个新经济增长极在发展大潮涌动的齐鲁大地上逐渐积聚隆起。“让山东进入一个千载难逢的新发展期。”蓝色经济是直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或与海洋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及相关连读的产业。 以海陆通抽为基础易海洋生态建设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先进科技为支撑,蓝色经济和环境生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我在创作构思上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着眼点。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青岛志在建设“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在立意上我的想法是规划建设中的蓝色经济区,正像是通过展开的一扇窗去看外边世界发生的巨大变迁。在几天的时间里,从如何设计画面到如何表现我起了十几张草图,找到我的老师张望先生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得到了老师的初步认同,在此基础上他也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在创作中不要局限与那个事件和那个人物,这个选题在创作中更自由更主观些可以跨越时空的去表现,可以参照一下达利的作品如《荷梅洛斯的礼赞》《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些引导让我在创作中想法更加大胆活跃,以便更好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件作品整个创作思路还是以人物为主,画面整体构图分上中下三部分,在构图上颇费经营。首先把搜集来的人物照片摆到合适的位置,并把人物的动态画出来。画了十几张构图,然后反复斟酌定下最中意一稿。先素描稿后画水墨稿。人物构图采取纪念碑和金字塔式构图方式,突出人物在画面中的稳定性,并以虚实对比和浮雕式的刻画,突出各行业人物的精神面貌。在人物之间穿插了很多元素如楼群、港口等,使画面充满了超越时空遐思和定格,从而使让画面更丰富、更深邃。上半部分蓝灰色处理代表着海洋,后面便是密密麻麻的楼房象征着城市巨大变迁。整个画面以独特的逆光视觉镜头框架,向深、广、远,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来展现目前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宏伟蓝图。

整体画面讲究整体上大的形式构成,整个色调以灰白蓝绿色调为主。虚虚实实的人物和物体,即使在某个人物身上也看不到实在的东西,画面上的一切都不明确,却一切可以感受到。如若有若无的效果强化了作品的自由梦幻和蓝色经济发展中巨大变迁。画面两边用大的建筑框架和帆船的造型做构成,撑起画面,形成往上拔得一个势。略带俯视的视觉效果这样画面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和空间感,充分表现场面的宏大。中间画面题材以人物为主,突出人物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其中人物涉及科研、渔业、建设者等。

就这样按照自己对蓝色经济的理解,画出了素描草图和色彩草图。在评选中得到了北京来的胡伟老师等专家的认可,也同时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在人物形象选择和刻画上要下功夫,这一切都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在放大稿子期间,我遇到些具体问题。经过几番考虑决定把小稿放到三米乘以五米,我觉得这样才能表现出场面的宏大。也是对我这几年所坚持的这种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的挑战。如此大尺幅的作品是初次画,需要对水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在此期间我也试验了很多局部,首先强调画面大的构成关系、黑白灰、形式感、虚实取舍。我想在这张画的表现上,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整个画面的气韵,要想打动自己和观众因素很多,包括形象塑造、色彩、形式和水墨技巧等。但是往往潜伏在画面中内在的因素将决定画面最终价值,就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我的思想化成的气韵,使画面中对立矛盾的元素发生关系又融为一体才能散发出一种力,一种打动人心的力。在这样主体性创作中,一个构思往往有一大堆素材来支撑,这些构思和素材拧出的水滴便具有了“纯”的价值。有了“意”的概念,“干净”与“纯”的追求。才谈到了形象的深刻。这样一个宏大的建设场面,用水墨表现,既要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性和所要表达的形式语言相匹配,也要反应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和时代语言特色。极力找到在创作中“充满内容的形式,和充满形式的内容”两者关系的最佳状态。在画面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画面的人物形象的选择和刻画,人物的刻画是画的灵魂所在,如果人物形象空洞苍白缺乏说服力,最后作品就变成一幅看图说字的简单图解。为了获得更生动的形象我不断进建筑工地拍摄建筑工人照片。主要的形象是在青岛沙子口渔港拍摄的。早上4点出发到码头等渔民打渔归来,拍摄收获场面。一直持续2周多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从几千张照片里选了几个适合的形象。在人物组合,疏密高低起伏上也费尽了心思。这样选择了纪念碑和金字塔式的构图形式,使画面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又不失生动性。按照自己的构思和想法就开始实施,进展还比较顺利。在绘制中放到首位的是保持画面的整体感。在作画过程中几乎每个部分都不是一次完成到位,而是全面铺开,相互牵制,共同完成。在这件作品完成一半时,2012年底,正好在国家画院有一个全国画院专业画家的培训,有幸被曾先国院长推荐去学习。我把未完成的作品捎到了北京,得到了国家画院杨晓阳、杨立舟、王迎春、张江舟、于文江、梁占岩、孔紫、中国艺术研究院张鸿飞、刘选让等诸位老师的指点,才得以在北京顺利完成这幅作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完成了。但是从这张作品中我学到了很多,对我在以后创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不过也在这张作品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在大尺幅作品整体的把握上和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性上,笔墨语言节奏的把握,都要有更高的认识。我想这张作品又是我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