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评(三)


文/于波
来源:艺盘      时间:2018-10-19

掐指算来,张颖昌博士背着铺盖卷来县城济南攻读硕士学位时距今已有八年,张颖昌博士背着铺盖卷去帝都跟随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距今已有五年,张颖昌博士学有所成回到县城济南为稻粱谋距今已有一年。这一年以来县城济南的变化愈发体现在雾霾重,道路堵,房价涨,领导捕,云卷云舒,串都声名日隆,这一切当然和张博士没有关系,与张博士有关系的是他正埋头扎根在文博系统的工作中,收获了好人缘,他的书法日益精进,获得了好荣誉,重要的是还被大名鼎鼎的荣宝斋所发觉。

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样一幅画面:八年前的张博士正值三十五六岁有妻有儿,在老家高中图书馆馆长位置上过得有滋有味,中专毕业凭着自学连续两年过了研究生统考初试却都在复试时被报考导师拒之门外有苦有恼,这位沂蒙山的小秀才放着俗世意义上的舒坦日子不过,就是一根筋为了书法理想而求学,求学之路屡败屡战,却愈战愈勇。从硕士入学时不会写文章到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均获得学校优秀论文,荣膺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若不是博士后入站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恐怕张博士也会得逞为张博士后。寒窗需要苦读,我们能想象出来他承受了多少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与付出,又是多大的毅力作为。可以说,张博士的执拗、坚韧、勤勉就像一颗铜豌豆,响当当,硬梆梆,蒸不熟,锤不烂,淬炼心志,锲而不舍。

每每谈及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时,张博士总是说这是个人的福报,感恩于师友们的帮助和情份。难道福份是天上掉下来专门定位砸你的吗?难道你是靠身高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的颜值让导师们为你转身点赞的吗?非也,我们身边的真实的张博士是其貌不扬,略带憨朴,待人温和,平实澹淡,生人面前少言语,熟人相聚多旁听,甚至有时还低眉顺眼,谦卑得像是从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穿越而来,活脱脱一个夫子附体。和隔壁老王一样,张博士周末也经常回老家探望妻儿,或者背起旧挎包挤着公交车去加班写字,没有一丝一毫高学历端架子的气派。博物馆工作对于张博士而言,可谓尽得鱼水之欢,能够近水楼台直面研究历代真迹,历史的质感、气息、沧桑和力透纸背的各种小道道被张博士的眼力审视、召唤、逼迫出来,揉成滋阴壮阳的书法大力丸一口吞下,好胃口的张博士说这些馆藏真迹的滋养成分是任何印刷品所无法替代和给予的,令他受益匪浅,欲仙欲醉。这也就不难理解,曾经有一份猎头工作放在张博士的面前,他却不为所动,如果老天能够再给他一次机会,对于这种不解风情的人还是绕着走吧。

张博士常自谦的说自己实在是非常的普通。但人不可貌相。在我心中他的形象其实很高大,是一匹威武强悍的千里马,是励志的镜子,是相交的兄长。几年前我与张博士结缘后就一直尊称他为张兄,彼此精神契合,交流颇多。张博士幼蒙庭训,书法端正,笔耕不辍,勤奋有加。张博士胸襟坦荡,不奢求不抱怨,对待师友长辈常怀感恩之心,对待书家同行常持敬畏之意,对待弱势贫者常有恻隐之心。张博士重情重义,古道热肠,烙印着老区人特有的淳朴厚道,不会断然拒绝别人的要求,也从不吝啬把最新的作品赠与朋友。我也特别愿意介绍张博士给熟悉的朋友,相聚畅饮时张博士的酒品胜于酒量,从不推诿,更无耍滑,经常被自己整得脸儿红又圆,好像那苹果到秋天。即便如此,他回住所后都会不忘给我打个电话,含糊地道声我到家了兄弟休息好。一年多来,张博士在我们的朋友圈子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称赞,大家尊重张兄的纯粹人品,享受张兄书法带来的艺术魅力:风雅浑厚,蕴含气象。有人断言称张颖昌博士是山东七十年代书法家中最为全面者,除了深厚书法造诣之外,还善研究,能学术,会继承,勤创作,有思想,厚积薄发,必成大器。作为张博士的书法拥趸,对此我深表认同,我会坚持不懈地拍着张颖昌博士的千里马屁,祝愿他能够神采焕发,乘势而为,在自己钟情的书法道路上不忘初心坚定行走,走啊走啊走啊走,走出县城济南,走向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