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子卞之琳写过一首很美的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句娓娓而生,令我读罢而悦意。第一次拜阅袁景的绘画时,我脑海中倏忽间闪过的便是卞之琳的这首美极的诗篇。袁景的画是美术馆里的一道风景,我的心念中划过这样的句子:
我在美术馆里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画作中看我。
袁景装饰了墙的风景,
风景装饰了你我的梦。
袁景的绘画具有一种充满现代感的美,一种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倔强生长的美,他的笔触里种植了土木结构中特有的肌理感,这风范充满阳刚之气,深具扩张力。那笔触远看是记忆,近看是情结。最能打动人的艺术作品,必然是画与境结合、情与理结合的。
袁景穿过大街,走过小巷,街角的转弯处,他回眸凝睇,一刹那间脑海中排列的都是笔触,是的,袁景是个走在路上都在想象绘画的人,他笔下的风景来自生活,画面上的笔触来自记忆深处的痕迹。
一、任是无情也动人
小的时候我也喜欢发呆,喜欢盯着墙上的屋漏痕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我把那形状一会儿想象为虫子,一会儿想象为龙族,一会儿想象为溪流,稚嫩的思绪就随着这图形幻化游走,我整个孩提时代就这样被自己推进了“画壁”。
行走的记忆是丰富而无碍的,十七岁的时候第一次走进一间装修极具现代感和朴拙意味的咖啡屋,那墙壁故意不做抹平处理,留着泥瓦刀交错的痕迹,咖啡的味道我没觉得有什么极具吸引力的地方,那陪伴一起喝咖啡的人我也记不得模样了,倒是墙上的“金错刀”让我觉得极其生动而回味,灯光在墙壁肌理的凹凸之间留下光影旋律,琉璃灯本来就极美,五彩绚烂,投落到不平整的墙壁上更是将肌理之美推向了极致。偶尔有人起身,碰到了某个灯具,那光影就斑驳陆离,摇移不定,恍如隔世般的幻化颤抖。
许是这样的感触太多,慢慢的我对质感有了极大的欣赏要求,买衣服喜欢看衣料的质感,挑餐具喜欢选择瓷器和木器的质感,细微到一枚指环,广大到一座房子,对质感的判断已然成为我固定的品味。。。袁景的绘画正是带着这种强烈的质感走进了我的视野,那笔触令人产生“金错刀”般的怦然心动。
房子的墙壁是冷冰冰的建筑面吗?不是的,袁景的笔触指示了墙壁的温度和质感,他对环境的体察和感知让你感受到这个外表硬朗的小伙子内心的柔软与坚毅。房子不是无情物,因为房中有家,有人,有心,隔着一层墙壁,我们可以感知到很多很多。墙壁作为房子的一部分,是房子固有的风景,指端触摸到墙壁,可以感知到设计者的用心,当然很多粗制滥造的房子并无设计可言。而欣赏者的眼光触及到袁景作品中的墙壁,亦可以感知到袁景绘画的用心。“文似看山不喜平”,绘画也一样,平面化的物象是极具绘制难度和挑战性的,袁景敢于选择平面的墙壁作为绘画主题,在绘画中展现他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理解,在城市的现代感中加入复古的元素,是极其深刻而具有现代意义的挑战。
二、绚烂之极,复归于朴
袁景的绘画中,没有喧嚣,没有繁华,只有朴素,只有素朴的静谧。
深刻的思想诞生于冷静的灵魂,我相信静谧的画作也诞生于素朴的精神。城市在白日充满了表面的喧嚣,只有在灯火阑珊之时才能恢复寂静和安然。如同一段感情,轰轰烈烈之后进入平平淡淡的生活;如同一场思潮,熙熙攘攘百家争鸣之后,进入寥寥落落的反思与延续;更如同一段人生,百年的起起伏伏之后,遗落的是千载的寂寞身后事。
看得见的是风景,看不见的是画风景的心。而心灵的意蕴是需要通过体察来回味和感知的。我自己也画画,深知画画是一件辛苦的事,大家看到的都是画家表面的荣耀与风光,而画家于无人处滴落的汗水早已干涸。
某个深夜,我点着一盏幽幽的台灯观看袁景的作品,一连翻过几页,都是萧条的街道,那种夜的感觉在我心底一时间更加强烈了。如同我在看画时的情景,四周无人,灯黄如豆,我忽然发现袁景的几张作品在冰冷的墙壁之间都孤零零的矗立着一杆路灯。这路灯,像是袁景的心灯,再寂寥的街道中,也不会缺失了一盏灯。。。
袁景的绘画适合静夜思,适合“床前明月光”,在某个夜晚,或许你酒醉微酣回到家中,打开一盏钓鱼灯,配合墙上幽幽的光影交织,对坐着望一望袁景的绘画,依然是萧索的街道,依然是冰冷的墙壁,依然是交错的肌理,想一想繁华如梦,想一想寂寞如诗,再想一想梦幻泡影的红尘往事。。。我想你整个人都能从喧嚣和虚荣中挣脱出来,归于自己内心久未被关注的寂静和朴素。。。
十年磨一剑,画画不是一件轻巧的事情,每一位画家,都必然经历一段“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岁月,成就一位画者,没有十年廿载的功夫是爱莫能助的。行走在路上的画者,都是在以时间换空间。
三、面壁十年图破壁
墙壁是一面大工程,当年我们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不也是面壁十年方得悟道吗?
袁景早已面壁不止十年,他也正在破壁而出。画画亦是需要有些“禅悟”的慧根和境界做底,方能得道的事情,“画道”也是道,也需要经历一番梅花彻骨寒,方能扑面幽幽香。
道器世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之谓之器。“画道”为形而上之道,成就者,自然契合“画道”精神,而失悟者,自然不能领悟“道”之元脉,仅为匠师而已。所以画面中的一点灵性,不是谁都可以悟得的。
袁景的画有灵性,因为他在寂静的观察中可以触摸到墙壁的灵魂。他的心里刻满肌理,他的笔下就布满肌理。他眼中看到的是城市,笔下表现的却是伤痕累累的城市的墙壁,因为他内心感知到城市坚硬的外表下斑驳陆离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节奏太快,我们路过一些风景,往往来不及感知,就已离开。心灵深处的某些伤疤,往往来不及舔舐,就已结疤。
在匆匆的行走中,来看一个久久在画室面壁的画家的心灵体悟,碰触他绘画中的思想内核,转而冀望关注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朴素、平淡或天真,是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的小小安慰。美术馆里有一面挂满房子的墙,画里的房子里又满满的密布的都是墙,这里是墙中墙,是心中的围城。
这里的围城,满布肌理,这肌理无碍,因他让你释然,莞尔……
袁景画的是风景,名字中恰恰又带一个“景”字,宁不有意趣乎?
看风景的人,一路行走在风景之中。绘风景的人,一生行走在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