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嵬是同代人,年龄差不多,大概学画、求学、进修也基本相同,所以看王嵬的画自然就有一种亲切感,甚至懂得他每一笔的想法和用意。
我们这代人学画起步阶段都是从苏派开始,相互间差异不大,好和坏的标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不熟悉的人很难区分,一个标准,一个路数,往好里说经过科学的训练能准确的表现对象,基本功扎实,造型、构图、色彩、虚实都有一定的程式。往坏里说,一起步就缺乏独立的精神,和个性的特点,尤其对绘画语言的缺失研究,使很多人走进了所谓“科学训练”的死胡同,不能自拔,只会摆几个方笔触,甚至一生不能自由的挥毫抒发胸中块垒,被套路所束缚。当然也有一生乐在其中,自我感觉良好,守住这点技能吃一辈子不变的“画家”。
改革开放让多数人开了眼界,开始反思自己学艺的利与弊,把过去掌握的本领放到一个大的新的平台上与其它优秀的文化进行比较和反思,发现我们的美术教育是单一的,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创造性。还好,随着交流的增多,思维的开放,我们的美术教育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中央美院油画研修班,不论从教学到观念更加开放,在这一节点上,王嵬幸运地参加了第九届班。我想,中央美院的学习使他对绘画的本体有了重新的认识。一路走来,认识上的改变与提高,体现在他作品中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对色彩的把握更看重了构成,从写生的对象中提取元素,加以整合,在看似不经意中形成新的关系,使画面中的色彩更加鲜活和动人;对线的处理更加讲究,既是画中的物体,又是画中的结构,不论一草一木,亮面与投影都成为画中的元素,在画面结构的分割中,线的运用起到非常巧妙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王嵬的近作中,他更加注重对物象的体悟,不拘泥于自然的描写,而是在寻求语言样式的拓展与创立,从审美情感上更在形而上层面进行探索。
王嵬作品题材广泛,不论山川、河流、船舶、建筑、街道,对画面情趣的整体把握,更加注重意味的表达,朴素而亲切。
时下,王嵬兄状态良好,不论写生创作都渐入佳境,期待王嵬兄有新的突破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