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峰 | 伊战系列创作(一):我只想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文/ 卢晓峰
来源:卢晓峰LuXiaofeng      时间:2019-03-17

1.jpg

ARTIST • LU XIAOFENG

 卢晓峰简介 

卢晓峰    1977年生于山东,199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2006年获山东艺术学院意笔人物画教学研究硕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学位。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伊战系列创作至今大约完成了计划的三分之一。在创作过程当中,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也在不断的调整。

伊战战争工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战前、战中和战后。重点篇幅是在战中部分。战前篇主要表现伊拉克、美国,两国的一些美好的甜蜜生活。战中篇则推翻战前美好的事物,表现一种残酷的战争行为。战后篇看到黎明的曙光,和平再次来临,带给人们希望。整个伊拉克战争工程的主题是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战争给两个国家或者更多的国家像英国等参战国,带来的不是哪国的胜利,而是整个人类的两败俱伤或者说几败俱伤,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悲剧。和平是一个最终的主题和追求,它是所有人类的终极向往,没有了和平所有的都是虚幻或者说是空想,只有在和平这个主题之下,所有的美好才能得以呈现。

2.jpg

伊战·战前·聚餐

在最初规划创作工程的大体思路上,是想采用完全、纯粹的以一种客观冷静的,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忠实的再现战争中的很多事件或者某一瞬间的场景定格。因为自己之前大多数作品中主要是一些表现的成分,是一种感觉、一种理念、一种感受的体现。采用一些超现实的成分,包括画面具体的构成,打破一些常规再现的套路,或者将人物做变形,或者选取俯视或仰视的角度,或者在整个画面人物的比例和尺寸的分布上做一些调整,使画面看起来更有视觉冲击力,也更有这种说服力。 

但是在创作伊拉克战争工程的时候,我只想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不带自己的任何感情、任何判断、任何主观因素的介入,做一个完全纯粹的忠实记录者。尤其是在战中这一部分,把战争过后遗留下来的现场作为一个画面直接的呈现给观者,这虽然带有一种冰冷的残酷性,但是能让人通过这些战争过后的遗留下来的场景,这些断壁残垣、被破坏的自然、被损坏被炸毁的人的身体,继而由身体上升到精神的境界。这些客观场景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它是一种赤裸裸的战争后果的存在感,或者说一种表现形式。

3.jpg

伊战·战前·下棋

这组战争作品的主要依据是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图片,里边有很多是摄影作品,其实图片本身的带来的冲击力和震撼性就已经非常强烈了,我的想法就是借用这些资料,把它做一个从摄影到绘画的形式转换。在里面加一些主观的裁剪,让它忠实地还原战争的残酷。在创作的过程中,渐渐觉得自己在不停地重复这些图片里的一些信息,特别是在创作理念,或者说在画面、形象,还有构图的选取上。这些信息量在我创作里占的比重有点过重了,缺少了主观表现的余地,画起来的时候也就缺少了乐趣,因为不停地重复一种思维模式或者表现模式会让创作陷入一种相对枯燥或者相对无趣的状态中,我隐隐约约的觉得如果再按这种思路继续进行下去,我可能无法保证自己能够一直充满感情、充满激情或者说带有很强的鲜活性的去完成这组作品。当然作品是一定会完成的,因为我有这个耐心和毅力,但是如果是在这样一种无趣的状态下去完成的话,那作品的质量可能会产生大大的折扣,这时候我就想要做一些调整,回到自己熟悉的表现方式上,打破时间和空间,打破纯粹客观再现的表现方式或者说述说方式,用一种更熟悉或者更有趣的手法来进行创作。

4.jpg

伊战·羔羊

正好在这个过程中,我看了德国莱比锡画派海西格的一些作品,他有很多描绘二战场景的作品,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表现的方式,人物的形象、场景的设置安排都打破了我们常规眼睛所见到的东西。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触动点,我觉得我应该看到画面应该具有的冲击力以及这种表达方式的自由,我觉得我应该调整一下思路,回到自己更感兴趣或者更熟悉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思路上来。 

这就需要对之前完成的作品以及顺延的思路做一个很大的转向,需要从再现转到表现,从无我转到有我的状态里。在经历了一小段时间的思想斗争之后,很快的我确定下来要完成这个转变,因为抛弃其他的表现性因素或者说其他外在的因素来说,从我自身来说如果继续按照之前的绘画方式已经很难进行下去。因为长时间去做一样东西或者说做一个命题,身体上尤其是心理产生的疲惫感是很难克服的。

5.jpg

伊战·闯入者

在做伊拉克战争工程之前,我将中西方美术史大体翻阅了一下,发现从来没有一个人对一场战争采用这么大体量的作品去加以表现。这组伊拉克战争工程完成之后预计作品数量大大小小约有100张左右。虽然德国表现主义、莱比锡画派,以及一些新表现主义画派,他们都做过一些关于二战题材的作品,但大都是零零碎碎的,从来没有针对一场战争做过那么多那么完整的叙述或者表现。在中国美术史上,周思聪曾经做过关于旷工的几组图画,但是也就画了五六幅。我很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只是采用了零星表现的方式,因为就像前面说过的,如果拿出一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那种疲惫感是很难让人去克服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停地去找一些新的兴奋点、新的刺激点,让自己的这种感觉也好、激情也好,或者说绘画也好、语言也好,充分调动起来,让他新鲜起来,这样才能不停地去进行这个事情。因此我接下来会在技法上、在绘画语言上做一些调整,多尝试一些新鲜的东西。

6.jpg

伊战·坦克  创作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