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书法的美术化、工艺化以及市场机制正慢慢侵蚀并消解着书法的本质、书写的真实,书法的视觉化、展厅化更是掩饰着书写的本来面目。书写过度注重古帖的外在形态,过度注重点画的写法,把书法创作当成了古帖中固有形态的拼图,把风格的形成当成是融合“颜柳”或“苏米”之类简单的思维模式。
这好比临左手书家费新我书一样,费是右手坏了改成左手书,故成这种风格。而我们的右手完好,费书的拙奥之形难道我们也要学得斤斤计较吗?这正是当今书写不断消解书法内涵的真实性一面。中国书法是包容中国文化最多的和作者心性最为复杂的艺术门类,“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不是妄语。
由此,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反思当今书法在传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临古的目的、对创作的基本认识、拟作与创作的区别、书法家的基本素养、书写技术的意义、世变与风格等。不然,我们的书写是没有意义的。
临古本身是通过对古帖字形、笔法、章局的理解去领悟古人的心性与生活的本真,而不仅仅是技术,更不是古人留下的每一个已经固化的汉字形体。应该去领会古人笔法是如何导致这种形体的产生,或者说,这样的点画关系、形体特征或章法构成与作者的心性、生活背景的相互映照,从而去触摸先贤书写的要领或者说书法创作的内在规律。这样的临古才能灵活解读古法,才算真正拥有了书写的基本功能。这种基本功能也不再是什么某一家风格所导致的固定字形或章法结构,而是导致这种字形和风格的规律。这个规律才是直指古人本心的要害,也才更接近书之“道”的核心。
学习不同的风格,是从不同角度理解古人书写的规律,增强思辨能力,从而在思想上为自己的书写提供哲理性依据。所以,师古人法,更要师古人心。法是表象,心才是书写的真实。今天的书写者往往本末倒置。古贤们往往是饱学之士,而不小心成为了书家。在他们看来,书法就是写字,而不是今天所谓的书法。今天,却一味以成为一名书家为荣。
以书法为职业和生存的手段,是心手不调的主要根源,应制成为一种职业性书写的特点。古人也有这种应制书写的场景,其水平一般也不在最上乘的经典之中,常置于“能品”“妙品”之列。一流之作是无功利的,是为神、上帝所打造的,故而列为“神品”;为帝王、权贵所应制的作品常属二流,往往功力深厚,忝为“妙品”者居多。所以,才有东坡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