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学家和史书的记载,印泥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印泥是用黏土制的,临用时用水浸湿,被称为封泥。
溯源
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逐步由朱印和墨印为代表的“水印”“蜜印”取代。发展到宋元时期,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为求其在纸面上的持久,融入了麻绒及香料等附加物,至明清两代,铃拓印谱蔚然成风,印泥用料及制作也越来越考究。
而现代的印泥在原材料和加工技术上有很大的改进,最主要的三种材料为朱砂、油料、艾草。我们先了解一下印泥的三种材料:
颜料—朱砂
矿质朱砂晶体经河水漂洗研磨之后,逐步分层,浮在最上面一层颜色偏黄且质轻的就是朱磦。漂洗剩余的皆可称为朱砂,颜色偏紅或偏紫。
油料
油料是各印泥制作中区别最大的。有菜油、蓖麻油、菜籽油等,归根结底,都必须采用凝固点低、黏度较大的不干性油或半干性油。
植物纤维—艾草
艾草首先经过晒干、挑选,选其中长度达标、弹拉力强、韧性足的那部分留用,然后去皮、拉直,使其成为印泥中可用的艾绒。
工艺
好的印泥,颜色鲜美而沉着,印文清晰,富有立体感。保存时间长,不霉烂、不硬结。艾绒细长,泥质细腻有光泽。在古代用一两黄金换一两印泥是常有的事。好的印泥之所以贵是因为原材料优选和加工工艺的优质。上档次的印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分:
1、天然原材料的占比,即纯矿物质朱砂的含量越高越好。
2、油料的清洁度以及黏稠度,显而易见,杂质少黏稠度高的油料是首选。
3、艾绒的长短,艾绒越长,其被包裹的效果就越好,拉力也越好。
4、配方的优劣,以印泥制作的历史来看,此部分的竞争全在于制作人的传承和经验,名门自是出名品。
5、制作者经验与工艺,好的印泥由于原材料的稀有珍贵,所以都是纯手工制作,掌握在手中的活计,自然是可以比出一个高下的。
使用与保养
上档次的好的印泥不仅要具有好的质量,同时也需要用好的方法使用,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印泥的使用技巧:
1、印泥上章之前,须进行搅拌翻调,从旁边圆弧向上团印泥,然后顺时针方向推动,将印泥合成球状,形成泥团。
2、用印面蘸印泥时,不可直接戳进,须一手持稳印泥盒,一手持章使印面一侧触打印泥顶上圆光处,边打边转动印章,宜轻勿重,不可挤压、使劲敲打印胎。
3、盖章完毕后,必须及时清洗章面,防止残余印泥粘上灰尘污垢后黏度强化,致使下次盖章极易拉出艾草,影响印文的清晰度。印泥必须经常翻调,至少半年翻一次。
选择好的印泥,掌握正确的使用技巧,并规范得当的保存,印泥的使用效果也会进入一个最佳状态。
优良印泥的必备要求
印泥之质量标准如果达到了以下六个要求,则印泥肯定是优良的。
(一)颜色鲜艳,历久不变,无侵蚀性;
(二)钤出印文遮盖率高,连钤数十次字口依旧清晰;
(三)在两三个月内不使用,泥质不发生油浮朱沉;
(四)在气温摄氏4度左右到30度左右,泥质稠度变化小;
(五)泥质细腻有光泽,富弹性,印文无渗红;
(六)历久不霉烂,不硬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