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美术馆 | 陈丙利 :我手写我心


来源:艺盘新视界      时间:2019-07-05

导语

自乾隆时期,即有《石渠宝笈》这样的艺术品著录文献,为后世艺术品的流传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社会,出版图文并茂的精美画册已经几乎成为每一位艺术家的必经之路和必修课。伴随着每一本画册的出版,艺术家都要付诸巨大的心血。艺术画册一方面有利于艺术家的作品流传有序,另一方面经过精心策划排版的内容,往往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在展馆之外观看作品的独特视角。

艺盘近期特别策划内容栏目“纸上美术馆”,我们邀请了多位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 甄选出他们目前艺术家生涯中最重量级的一本画册,并深度剖析画册内容。我们希望能够为观众展示每一位艺术家一本专属的、独特的、精致的艺术书籍,让观众了解优秀艺术家创作的独特视角,揭示他们创作背后的灵感来源,并努力推动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思想交流。

1.jpg

此文标题为我自己刻的一方印章的印文,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和期望。一个真正的画家是应该是以自己的画写自己的心的。奈何,古往今来,真正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从宋元到明清,也都是“四家”、“四王”、“四僧”为一朝代画家之代表。“四”虽为虚数,然以一个朝代的时间和空间来看的话,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其追随者不计其数,大都拜其门下,因才疏学浅,其心手不一,只学得一二吃饭的技术,混迹江湖,养家糊口,无法出其师之左右,更无法“意与古会”,也就难以其手写其心了。

2.jpg

中国画讲究“目识心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并以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为最高标准。情由景生,境由人造。画应该和话一样,要有真情,更应该和诗一样有韵味、有境界。当然每个人对山水自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千个画家眼里就有一千座西山。历代大家不重复传统、不模拟自然,注重自家感受,在前贤的肩膀发展,故传承有序,佳作迭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乃真理也。我于天津美院国画系毕业后,任教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我常于课余,于一二好友在学校后的小山上游玩,或去湘江边垂钓,感受阴晴雨露之变化、体悟春夏秋冬之轮回。正是这种环境的滋养,使我“胸有丘壑”,落墨挥毫,则氤氲满纸,水墨淋漓。


文人画家并非都是造型能力不强,作墨戏以自娱,而是其更重视笔墨的独特审美的独立性。我常对其画册静观,其笔墨间恍惚有像,其画布白能透多维空间。其画之美真可谓大美,此即大家手笔。大师笔墨之境界常令我神往,如夏圭之水墨淋漓、倪云林之虚静散淡、吴昌硕之大气奔放、黄宾虹之浑厚华滋、齐白石之沉着痛快……好多大画家的笔墨经验没有书面传承下来,但可以从其画中可以与之讨教。


我意识到:笔墨乃中国画之根本,没有了笔墨,或不讲究笔墨,那么中国画也就真是穷途末路了。当然,“笔墨当随时代”,对笔墨的继承不能全盘接受,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陈丙利老师亲笔签名

重回学校读博,我沉下心来,读书、刻印、练书法,进一步凝练自己的笔墨。我从写生中提炼符号,以传统笔墨为骨架,以几何形为轮廓,运用传统的积墨、泼墨、破墨等技法,表现我对江南山水的感受,写我心中之山水。

11.jpg


12.jpg

在当今“展厅时代”,我们要考虑中国画的形势发展,注重其形式、内容与时代的关系,要考虑“视觉冲击力”,但根本还在于表现画家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一味求新、求怪、求大,模仿抄袭,失去自我。

13.jpg


14.jpg

时下,流行的引导、展览的催促、市场的炒作,有几人在盲从中思考:我们在为谁而画?沏一壶清茶,读读大师们的话语录,看看其传记,问问自己,还是我手写我心吧。

部分作品展示

15.jpg

《灵境系列之一》 陈丙利 100X50CM 2014 纸本

16.jpg

《灵境系列之二》 陈丙利 100X50CM 2014 纸本

17.jpg

《灵境系列之三》 陈丙利 100X50CM 2014 纸本

18.jpg

《湘南湘南系列之一》陈丙利 50X50CM 2009 纸本

19.jpg

《湘南湘南系列之二》陈丙利 50X50CM 2019 纸本

20.jpg

《春华秋实》 陈丙利 68X68CM 2008 纸本

21.jpg

《胜似春光》 陈丙利 68X68CM 2008 纸本

22.jpg

《烟云供养 》陈丙利 60X50CM 2014 纸本

23.jpg

《野气氤氲图》 陈丙利 68X68CM 2014 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