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松:太行山写生回顾


文/聂松
来源:艺箴      时间:2019-07-18

这次写生是我带南开大学和南通大学两个学校的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的一次写生课,这次写生是南太行实地写生的山水写生课。

1.jpg

聂老师写生现场

2.jpg

2019  写生  太行炮楼处所见  34cmx46cm   聂松

3.jpg

2019  写生  太行郭亮居处望远之二  34cmx46cm   聂松

4.jpg

2019  写生  太行郭亮居处望远之一  46cmx34cm  聂松

5.jpg

2019  写生  太行郭亮村口  34cmx46cm  聂松

6.jpg

7.jpg

此课历时两周,期间我给学生做过一次简单的写生话题的沙龙和一次一个比较长的关于写生话题的讲座。

8.jpg

讲座是以李可染先生、姜宝林先生的写生作品作为底本进行的关于山水画写生本质意义的释读,也就是讲解如何将物象关系转换成笔墨关系,将实际生活中的山川转换成纸上的笔迹形态。物象本身存在复杂关系,物象与物象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山水写生是把这个紧密的联系进行截取和提纯,形成纸上的笔迹的相互之间的咬合的过程。那么这个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艺术本体化的转换过程。

9.jpg

山水写生其实就是面对山川物象去创作一张作品的过程,这个里面就存在着实物到“画”的转化,此转化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次写生,学生都非常积极,研究生将物象转化成“画”的过程里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考。本科生由于是第一次山水写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对基本的写生意义也有所探知,但是他们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够对艺术写生和艺术创作的关系真正把握。写生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这也是我的老师姜宝林先生说的:写生是创造,不是对景描摹,它是心对物像体味之后做的提升,是一个确知的创造过程。

10.jpg

在山村里写生的时候多次遇到大雨,雨中雾升起来,那时我便感受到雨里提炼出来的雾和山顶的关系。雾中山顶是虚的,没有雾遮掩的地方是实的。虚实相生,恰恰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所在。

11.jpg

12.jpg

学生听课笔记📖:

(由两校研究生、本科生共同整理,是部分听课记录)

室外山水写生,追溯可至五代荆浩“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也指出了一个“真”字,要以物象为主。而缘何要回归真实山水之中?不置身其中,不识其真美。况且个人有个人感受,见造化而写情性,此为善。

不去抄物象,画的是一种个人感觉。每个人都有的感受,走自己的路,张张不同,张张抒发感受,也让观者观画时有不同感受,要有思想去画。

写生,画者的心是在场的,要主动地去感受自然,组织语言。

但请谨记,山水画终究旨归笔墨的传统,最终要归乎用笔。谢赫“六法论”首倡“气韵生动”,次倡即“骨法用笔”,而“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还在后,张彦远也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而聂老师向同学们强调了日日练字的必要性,拿毛笔临帖其实是书写性意味建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