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水墨写生的艺术意境引发于对自然造化的开悟


文/亦舒
来源:艺盘      时间:2019-07-19

几年前,有幸欣赏到扬州八怪纪念馆收藏王伟老师的一幅作品,题为《武夷书院》,是王老师在福建写生所得。画中的意境深远,亦画亦诗,体现了文人的作画思想和作画态度,也品得出王伟老师新水墨山水画对中国宋元传统山水画的传承。

王伟水墨山水画创作,画里画外透着一种神秘的意境。“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静居闲坐,窗明几净,点一炷香,使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那么诗中美妙的意境,幽雅的感情和美好的情趣慢慢呈现。当画意境界达到心手相应的地步,在审美潜意识里可以呈现出一种有别于现实而陌生的新形象,画家会对这中陌生型象充斥各种期待,这种寄托性情的期待,往往因为神秘而激发他的创作欲。

21《片石山房--梵空谧境-》-尺寸:115cm-x-80cm-纸本2019年.jpg

(创作:《片石山房——梵空谧境》80cm X 115cm 水墨纸)

22-《晨曦-2》-----尺寸:180cm-x-97cm纸本2017年.jpg 

(创作:《晨曦》180cm X 97cm 水墨纸本) 

以王伟老师的《子夜》为例,纸本设色,描绘早春绿意初萌的山林泉溪,画面前景层林如屏,中景将画面分为上下均衡构图,山中云雾缭绕,深壑萧林,移目上行,雾霭之间隐现两座幽深的山谷;下方古松俏立,林深道远,子夜间虚无隐约处无不满孕着山林的勃勃生机。 

绘画实践中,王老师对待作画要庄重严肃,既爱高远之境界,以吐高山仰止之胸怀,也崇平远之佳境,以抒淡泊平和之心迹,更尚深远之幽邃,以泻澄怀味象之禅悟。他乐道佛的头上的光环圈住了人的六根,即二眼,二耳,鼻子,嘴巴。圈的严实了,六根自然清净了。在佛陀的世界里,一切声音,气味,颜色物象的感觉都归于梵境,如此去感觉到佛的存在,这个境界是静寂修养的最好状态。欲绘事能有此境界,必归纳吾之所长,成自我。王伟老师在创作《西湖秋霁》的作画实践中可以理解到他的水墨构图之“道”,画面意境启发欣赏者学会安静,享受孤独,上升禅境,王老师的山水作品表现出静影雅致,墨浮仙韵,其势若行云,才情四溢,任何事情做得无比美好时,人们就会想到艺术。

王老师创作之前一定会做大量的写生,以写生积累的感受去思考,计划,揣摩,设计一下,怎么去表达,每一幅画面的方法和思想都没有相同的。观当今创作,传统有墨线与墨点加水染的华滋效果,其相筋骨为主,肉为浮表。王老师的创作追求笔墨脂瘦而骨纤,妆而不艳。俨然野逸之相,有云林之韵。其画道多有崇宋元之古风,浑朴清雅,对真实自然的精  

心改编。力求气质高雅 ,墨含色透,深浅节奏有致,一以贯之。王老师《子夜》、《晨曦》系列作品画面一片苍茫,梵净空灵,幽雅静谧,骨中含筋,朗而不腻,不禁觉得禅的高远之境界深远而幽邃。

第三节 个性鲜明的形式设计与艺术意境相结合

王伟老师对艺术的严谨与自信态度“自信本来就很美”,“控制是艺术的控制,艺术是控制的艺术”。自信为“道”,控制为“技”,控制会成熟,控制会有修为。《恩施大峡谷写生系列》作品写意考工,讲究笔墨,用水之妙与墨相得益彰,《恩施大峡谷写生系列》用墨入境,意为先,以笔墨皴法辅之,以呈造化之气空蒙诡变。画面今以泼水之法取泼墨之法,或水先墨后,亦或墨先水后。在造境的意识里始终保持对自然造化的本原之控制,能看见造化之本,先于落笔。若“意”为中国画的基本聚合元素,则“意”之写乃水性墨性纸性笔性及人性的归一,“意”由性生,性由造化滋养,乃小宇宙也。造境由意群而生,意达规模则成气,气聚规模则揽境。

做到润到极致,苍到极致,韵到极致,意境深远到极致以达到“技道合一”,这是我心中最想要的极致。作品《听风》图在古法运用加上王老师独特的水墨技法的探究,形成新颖的水墨表现形式。笔渴干而纸微润即成苍韵哉!近前景物光韵宜留空无滞气,苍润避之,以无为上。作品《恩施大峡谷写生系列》暗灰处,苍润之笔墨丰腴之,对比万千,形态多姿,显归纳概括皆为有,浑然整合 ,纤豪毕现,细极留魂。笔墨在微润之中显尽浓淡干湿,笔力轻重缓急。绘事之“道”尚从容,尚自信,下笔有己神注,思意之交汇,绘事之大悦也!远景乃水气厚叠,光处宜以澹水代气,清净为妙。暗灰部朦胧润苍以概括之,显大而不可显细节。韵者曰,流韵、朗韵。均师造化,画有“道”,知智其心,皆以心智入画,自然乃神之笔,吾辈意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