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氤氲 气韵清远——张瀚东山水画艺术解读


文/耀文星
来源:艺盘      时间:2019-08-12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我读到山水画家张瀚东的作品,在这炎炎的盛夏,仿佛感受到了一股清凉之气。在瀚东先生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个画者真诚的品质。前人以画为心迹,笔墨透露的是一个画家的心性,而张瀚东的作品,笔墨间散逸出清凉幽静、平和淡泊的韵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画境,更是心境。

我以为,张瀚东的山水画在笔墨品格上,渊源于中国山水画的正脉,气息沉静、气韵清远,这是非常难得的。在清幽冷寂、淡泊萧条间。他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尝试运用明快的色彩来表现山川之美。这也体现了画家在多方面艺术品格修养的全面反映。从笔墨传承的角度,张瀚东的山水画既有南宗山水画的笔墨趣味,又有北宗山水严谨的丘壑,他走的南北并参的路子。当然,佛无南北,画又何必妄生南北差别,一个优秀的画家,必然能够清醒的认识传统,追源溯流,从中采撷适合自我的优秀因子,进一步淬炼出自我的笔墨风范,张瀚东正是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依稀能读到董源、巨然、范宽、李成以及明清以来四僧、龚贤等山水画大师对他的滋养,也可以看出他对前人传统进行整合的努力,总之,在张瀚东的山水画背后,是中国山水画深厚的笔墨文脉传承和传统底蕴,而这正是一个山水画学术品格和艺术前景的保障。

张瀚东的山水画渊源于传统,同时又有着清新、鲜活的生活气息。他在对山川林木、村社溪桥的描绘中,寄托着一个现代人对大自然的深情和可望、可行、可居的自然理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张瀚东山水画的生活情致,反映他的生命情怀、生活情趣,也说明他在师造化上下了不少贴实的功夫。其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本来就是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张瀚东的师法自然,并没有一味描摹自然的形迹,而是把师传统师造化相结合,在造化中寻找传统的根源,消化传统、印证传统,这说明他具有学习的智慧。我以为师法造化、写生是山水画家认识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必不缺少的手段,这里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董其昌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那么如何在传统笔墨与生活两个寻找到平衡点,在寻找这个点的基础上,加上画家的心情、情绪和种种体悟,综合、熔铸出自己的作品,是一个山水画家走向成熟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张瀚东的山水画已经出现了这方面的思考,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

张瀚东的山水画他以水墨以物象之变化转折渲染,在运用色彩使画面更加丰富,画面给人一种寂静清新的空灵美感。同时,空灵又不空洞,景物疏密的布置错落有致,随兴剪取,点点染染间,有华滋浑厚的风貌。在笔墨技法上,或勾勒、或干擦、或渲染,张瀚东均能得心应手,自由老道。在章法布局上,也是取势开合,从容自如,说明他的功力已经锤炼到了一定的程度。当然,山水画的技法是为了山水精神服务的,一定要在道的前提上求技,以求达到心手合一,笔笔相生,一任天机自然流露。艺术是一个很漫长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时间,需要黄宾虹、齐白石那样的百年修炼,对于山水画家来说,我们主要看他的路子正不正,只要走的路子对了,时间会告诉我们最后的答案。

清湘石涛有言:“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张瀚东对绘画的执着在笔墨和山川中寄托自我的生命情怀,借以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超越。其实,中国艺术最本质的在于一种“游于艺”的精神,我想,张瀚东选择了山水画,在丹青寄兴的过程中,一定也是其乐无穷的,我相信,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一定也会从中找到更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