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赵立权
来源:艺盘      时间:2019-08-10

黄金钟,笔名黄镛,职业画家,1990年毕业于沧州师专美术系,2005年在中国美协首届创作高研班刘大为工作室进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美协培训中心人物画创研室画家,著名沧州芦社六闲人之一。从事国画创作二十余年,金钟先生刻苦勤奋,激情勃发,精品迭出,屡获重奖,特别是其博采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画风细腻而不失粗旷,笔法雄健而不失精密。其人品敦厚、学识渊博,才情豪放、思想敏锐。在全国画坛声名鹊起,已成为文人画著名代表画家。

多次参观金钟先生画展并屡获其相赠画册,其精品力作赏心悦目,细心揣摩其画作意境,精湛技法,不由惊叹折服。不论是工笔,亦或是写意,还是人物、山水、花鸟。其笔墨技法如火纯青、至臻化境,凸显出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文化底蕴丰厚  精神内涵深刻

金钟先生书画俱精,其践行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论。一方面熟读经史子集,系统研读古今绘画理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方面遍游名山大川,饱览山河名胜,胸有成竹画不凡。无论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还是洛阳龙门石窟的雕刻,以及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还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乃至杨柳青年画,均反复研读细心体味。特别是对故宫藏画更是百看不厌、流连忘返。正是由于汲取中华文明成果的滋润营养,并在自己的绘画实践中,举一反三,揉和兼容,从而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电影、电视、戏剧、音乐、文学、杂技、体育、武术广泛涉猎。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使其绘画作品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并包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在金钟先生的国画作品中,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大都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形肖神似中透射的是儒家“中和宽厚”气象。山水浑厚、草木华滋的山水画作中,画山则情满于山,绘海则意溢于海,激情面对自然,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乘兴挥毫,则表现的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诠释的是儒家“天人合一,心物统一”主张。花鸟画则表现的是大自然中各种生命与人融洽相处,解读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生哲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赏读金钟先生的画作,时刻都会发现点墨之间处处彰显的是自由豪放,淡雅宁静,无欲则刚的精神品格;线条粗浅间显现的是万物自然陶冶形成的胸怀气度和悲天情怀。

画风古拙雄浑  意趣淡雅生动

金钟先生出生于河北沧县武术世家,自幼习武,性情宽厚豪放。画风古拙雄浑,意趣淡雅生动。其一向推崇顾恺之“传神悟对,迁想妙得”的主张,执笔荡空胸,笑观身外物。其绘画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造型奇崛突兀,格调豪迈奔放。注重“存形”、“状物”、“ 览之若面”的视觉效果,但更强调目有所视,手有所托的传神功用。“阿堵传神”成为其绘画创作奉行的圭臬,从而将翰墨丹青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使其作品古朴、苍茫、雄浑古拙之外,又显空灵、生动、意趣盎然。

山藏瑞气不须高。金钟先生心性淡远,胸怀博大,不附庸,不盲从,个性特色孤标高迈。反映在其作品中,自是构图诡谲,立意非俗。观赏其山水画《春山新雨后》、《惠风和畅》、《太行古韵》山苍林秀,质朴清新,意境浑朴,大气厚重,既是满纸云烟心灵感悟的  物态天趣,又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因果关联。其向来主张法界自然,心中纵横丘壑,创新而不失法度,在其笔下,古与今,庄于谐,繁与简,拙与巧,旧与新,布置得体,笔虽不周而意周。欣赏其人物画作《友人逸趣情》、《独立占古风》、《英雄》、《秋风不相负》等均如苏东坡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个个逼真传神,气韵生动,真正达到了“似与不似”,“不似之似”。把人物性格表现寓于独特的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中,从而形神兼备。正所谓神与心会,心与气和,虽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斐然于笔墨之外。

笔墨技巧高超  艺术张力强烈

金钟先生绘画科班出身,基本功扎实老辣,具有高超笔墨技巧。其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充满张力。欣赏金钟先生的国画作品,无论是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各种技法均娴熟精到,不落俗套。在国画创作中,金钟先生向来推崇“画家四祖”,尤其钟爱顾恺之连绵不断、循环飘忽而又遒劲有力的用笔笔法,讲求线条粗细均匀,相挽相环,追求绘画对象的“势态”和“情致”,审美效果并不因描绘对象而决定,而只因画本身而存在,只由画家来把握创造。用笔似行云流水,春蚕吐丝。其深得顾恺之这位“描法”之祖,“高古游丝描”的真谛,不被实体所限,也不拘泥于实体的计较,而是从绘画创作的需要去安排形象,“造型”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从顾恺之 、陆探微、张僧繇到吴道子,“画家四祖”将中国笔法继承发扬光大,笔法不断得到规范,隋唐之后形成的勾、皴、擦、染、点的烘托绘画笔法,成为国画家必须具备的笔墨技能。对于上述笔墨技巧,金钟先生运用自如,并且更加注重“笔趣”、“笔韵”、“笔意”、“笔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欣赏金钟先生的国画,勾、皴、擦、染、点,是其国画创作的基本笔法。“勾”是勾出物体的轮廓线;“皴”是用长短宽窄不同的笔触表达物体的明暗空间;“染”是用淡墨烘染;“点”是点苔。通过这些笔法的运用,景物的雄浑气势得到加强。画面景物深浅远近对比更加强烈,层次更加分明、丰富、生动。从而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也充分体现出其高雅古拙的绘画风格。

用墨方法大致分为泼墨、积墨、破墨、宿墨、焦墨等。泼墨加赭的浅绛山水画法是当今国画创作中常用之法。行笔大胆、灵巧,注意飞白及随形变化;积墨大都是在泼墨淡墨上进行,方法灵活;破墨则是指在原有墨色基础上重新进行,分干破和湿破两种。

在用墨方法上,金钟先生最为景仰的是五代时期著名山水画家荆浩。此人通经史、能诗文,工画佛像,尤精山水。荆浩曾评论说“吴道子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山水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事实上,用融“唐工宋巧,化吴笔项墨”评价荆浩的风格及贡献可谓恰如其分。金钟先生注重行笔穿插交错,线条粗细长短,曲直点划的大小横竖,用笔力度的强弱刚柔、起伏、虚实及用墨的浅、深,焦、浓的变化,可谓得荆浩真谛与其如出一辙,异曲同工。正如石鲁所说“画有笔墨则思想活,无笔墨则思想死,画有我之思想,则有我之笔墨,画无我之思想,则徒作古人及自然之笔墨奴隶矣”。表现在山水作品上,高山深谷,气势雄浑,古树奇木,笔意多姿,巨石危峰,气象森严,其高雅古拙风格,跃然纸上。

在设色技法上,金钟先生追求的境界是清逸空灵,明快淡雅。填色、嵌色,赭墨融合方法交互使用,一气呵成,两色同处,相融相渗而不相混,色中透墨,墨中含色,或以墨撞水,或以水撞墨,或以色冲墨,或以墨冲色。虚实浓淡,溶融一气,效果神奇。正所谓“笔精墨妙,神采生焉。”

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金钟先生的画作,不拘泥于焦点透视,不受光暗阴影干扰,不见风雨之迹,却有淋漓润泽之感,正是注重画作立“意”的结果,其取景构图,造型和传神、情节安排与描写,以及画面经营有张有弛,有虚有实,曲折迷离,柳暗花明。处理都在“意”上下功夫。先“意”而后笔,“意”为笔之体,笔为“意”之用,笔到“意”到。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故其强调神韵,重视意境的缔造。从而使作品立“意”新颖独特,诡异奇绝,其艺术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之强烈,必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画作精品迭出  收藏潜力巨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金钟先生二十余年潜心于绘画创作,寒暑严冬,风霜雨雪,练功不辍,技艺精进。在继承古代“观天象、察地物”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坚持绘画遵从自然规律、艺术规律,又强调自己作为画家的主体意识,借绘画抒发性灵和个人抱负,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从而使自己的艺术境界和创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升华。

金钟先生乃习武之人,意志坚强,受母亲影响熏陶,通禅学,晓佛理,心性淡泊。相信“人品高则画品高”的古训,注重修身养性,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其创作反对“鸟学人言”。因袭传统,往往用大胆激烈的方式表现其创新探索精神,其人物山水作品“走笔如飞”,“泼墨淋漓”,“直指胸臆”。故其作品日益引起业界重视,并为许多著名大家嘉许。近几年来,精品迭出,屡获重奖。如2006年《丫丫》入选中国美协《黄河壶口赞》“全国中国画提名展”;《故居》入选中国美协“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暨建党85周年优秀作品展”并获优秀奖;《老城新区》入选中国美协“全国城市山水画展”;《武术》入选中国美协第七届工笔画展。2008年《英雄》获“河北首届青年画家作品展”铜奖。2009年《大合庄新迁》获河北省金奖。2010年《传统---现代系列之城市》获上海世博会美术作品优秀奖。几年来的几十项重要奖项令其声名远播,为国画界瞩目。

参观金钟先生画室,人物,山水作品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画幅形式丰富多彩,有长卷、横批、中堂、条幅、册页、斗方、折扇、团扇,美不胜收。许多作品已被故宫博物院及不少名家收藏。随着艺术创作水平的日益精进,其国画作品升值潜力剧增,收藏价值潜力巨大。许多文化经纪人频繁与其联系,意欲批量收购。可以预期,金钟先生凭其美轮美奂画作必将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浓抹重彩的一笔。祝福、祝愿金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