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溪有清瀑,倚山见云飞


文/刘弘
来源:魏云飞藏友会      时间:2020-03-31

痴迷山水领悟山水

“上学时便爱好山水、研究生是山水专业,留校任教后一直担任山水课的教学……”魏云飞说,他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与追求从未改变过。

魏云飞《古意山水写生之一》 40x65cm 2008年

最初的时候,魏云飞认为山水画就是画出山、水、瀑布、房屋、人物,山水画,是忠实的状物创作,如此一来作品就如同风景画一样,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对山水画遂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中国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山水画只不过是一种载体,其背后是以中国的独特精神为支撑的”,魏云飞举了一个例子:宋代山水画鼎盛,从当时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庄重、认真,期间背负着道德、观念上的深层次含义,在此之后,元代的山水画则更多表达着远离斗争,远离喧嚣,归隐无人之境的状态。

魏云飞逐渐认识到,山水画不等同于风景画,不能与照相机争功,相反,山水画以笔墨为载体,重在创造意境,应该是对景的再创造,就像古人所说的胸中造画,如今魏云飞坚决地将山水画与风景画区分开来,他说,如果山水画描写的如同一幅风景画,至少它不是高档次的。

魏云飞《春山揽胜》

追求传统丹青之美

魏云飞的作品传统感强烈,给人舒服、亲切的感觉,他说,中国画尤其是山水、花鸟画,一定要以传统为依托,这是他在学习创作、教学中一直坚持的。在魏云飞看来,中国画有自己的特色,尽管艺术发展需要创新,但必须先求共性,进而深入传统,让传统在手中活灵活现,成为资源,而并非束缚之后再追求个性,他补充道,自己并不赞同刻意追求个性,一位画者在创作中获得了大自由,个性会自然而然的生成,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格,是养成的而不是刻意飘现出来的。

具备传统共性之美,具有笔墨之美,又有中国山水大美意境,在此前提下,以山水画为载体,表达自己对一片山一片水的感受,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反映一种思考——这便是魏云飞对自身创作风格的追求,他坚定的认为,从传统而入,同样能够表达出现代人对生活的感悟,“比如,树和树的关系,树和石的关系,云和雾的关系,四季带来的不同感受,一位画者把这些感觉凝结到笔墨中,传达到画面里,反映出来的就是生活”。

魏云飞《空山秋气清》 68x68cm 2019年

意境融彻可游可居

魏云飞的画作中鲜有奔腾磅礴的场景,但却充满了林泉之乐,层次丰富的描绘让观者不禁随其走入画中,享受到一份意境之美。

魏云飞《深山藏古寺》

“山水画一定要可居可游”,尽管魏云飞自己也觉得这样的观点稍显偏激,但他仍旧坚持于此。曲径方通幽——他在创作中拒绝生硬的剪影,而是在画面结构上利用亭台楼阁,云雾缭绕等营造意境,用画笔引领人们的视线,在画中或走或停,游山玩水。

谈到此处,魏云飞饶有兴致的讲起了古人的卧游一说:古人当精神疲惫时便展卷欣赏,目光随着画卷的引导前行,精神也在山水中游玩,达到放松的目的。故而,他认为山水画应具备社会功能性,“如今人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欣赏山水画同样可以滋养心灵。希望大家在欣赏我的作品时,能够瞬间让心停留下来,在山水中畅游,得到片刻休闲”。

魏云飞《秋色苍茫间》36x52cm 2017年作

可居可游是一种难得的意境,魏云飞则认为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真正的灵魂,他说同样的景色,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画出来也就大不一样。对于画者来说,意境必然需要内求,一个人修养越高,审美境界越高,笔墨手段越高,营造出来的意境自然也就更高,但这来自于不断的修炼与提升。一幅山水画必须画得出意境才好,否则就会如同写文章没有中心思想,茶水没有回甘一般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