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说竹子代表了华夏文化,未免太过武断与偏执。退一步讲,说竹子代表了中国民族的气节,应是不为过。竹子几乎包含了华夏文明所有的高尚品德。
墨竹写生一
凌霜斗雪,不畏严寒,教会了我们如何坚持自我,不畏强权;通体翠绿,不污不染,让我们懂得了洁身自好;铁骨千节,笔直通天,告诉我们应不卑不亢,百折不挠。竹子就像一位儒雅的书生,不激烈,不张扬,更不卑微。固然没有百花群芳的姹紫嫣红,但千百年来,它就用一抹翠绿,绿到沁人肺腑,它就用一节节中空外坚的风骨,支撑着华夏民族的坚守与谦逊。
墨竹写生二
从生长习性上来讲,竹子是四季常青植物,性耐寒,于是有“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的品性;竹丛生,时常能够看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竹林,那种满山的竹林若非亲眼见过、走入其中,很难感受到那种清风拂过,千山摇摆,心随意动的感受。
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中,周润发与章子怡那一场竹林斗剑,想必很多朋友们都记忆深刻,在这番“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的竹林中斗剑,人物角色的内在情怀就完全与侠气飘逸的竹林融于一体,那一刻天人合一,竹人合一,实在唯美绝伦。用竹与人雕琢出了东方文明的道与品,形与意。
竹石图
其实,在中国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文人墨客或者妪叟孩童,都愿意用竹的节操作为自己的楷模,由此而衍生出的妙文趣事,比比皆是。
古来便有诸多文人墨客倾心于“竹学”,学习竹的气节,领悟竹的秉性。早在晋朝时便有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唐代有竹溪六逸,连诗仙李白都在其中,写出了“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和“石萝引古蔓,岸笋开新箦”这样美好的诗句。正是因为竹的清丽素雅,朴实无华,虚心有节。才让无数文人骚客如此爱竹赏竹。
竹石图
让这些先贤名家们无不偏爱那一丛柔清秀丽的竹林风姿。据说赏竹品墨笑煮酒,抚琴醉意写千秋已然成为了那些时代的一种时尚,文人们无比争相效仿。在我看来,与其是爱竹是一种时尚,倒不如说是这一种道,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真正的写意,是一种纯粹创作的境界和对人生的至高追求。
除去上面提到的竹林七贤和竹溪六逸以爱竹闻名天下。在咏竹的文学作品方面,更是灿如繁星。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就写道“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写生册
白居易的《养竹记》里也有:“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健善不拨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心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贞节,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的描写。这些耳熟能详的美文诗句,已然将竹的形意提高到一个新的人文境界。
写生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