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6月24日开始,“荣宝斋画院--梁建平新乡土水墨研究工作室”全体学员来到梁建平教授位于陕北清涧县高家坬村的“耕塬居”窑洞美术馆,进行为期20天的写生采风活动。
1991年梁建平教授带着回归生命和本真的赤子之心徒步黄河,从此与黄河、黄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20多年的追寻沉淀,2015年国内第一个窑洞美术馆--“耕塬居”美术馆在美丽静谧、民风淳朴的高家坬塬正式落成。美术馆面对黄河,群山环抱,村子的最高处塬上是当年毛主席创作《沁园春-雪》的地方。这里至今还保留着最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村民们在这世代耕耘的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质朴、热情好客。梁建平教授2015年成为高家坬村的荣誉村民,他的心早已与这片黄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学员们带着对黄土高原的向往,带着寻根黄土地的艺术追求和人文情怀,倘徉在这黄天厚土之间。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与村民的交流,每天都有新的灵感思路。黄土高原的浑厚苍茫,博大深沉,涤荡着每个人的心灵,也为他们的艺术之花储备着丰富的养料。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黄河边上合影留念
寻根黄河
寻根黄河
梁建平教授为大家讲课
拜访当年英勇救人的老英雄
梁建平教授人物写生教学
梁建平教授人物写生教学
梁建平教授人物写生教学
助理导师谭天圳先生写生教学
学员们在写生
学员们在写生
学员们在写生
学员们在写生
梁建平教授笔法教学
助理导师谭天圳先生点评作业
黄河太极湾
鱼儿峁
热情的村民唱陕北道情
丰富的课余生活
山沟沟的世界杯
屹蹴哈吃才香
学员学习随笔:
蒲国泳:这已是第二次来高家坬了,同样是来写生,不同的是写生的人。正值盛夏,离开内地的炎热难挡和蚊虫叮咬,来到这片民风淳朴、景色怡人、空气清新的陕北偏远山村,恍若桃源仙境一般。在这里忘却了世间所有的无耐,大家亲如一家,每天静心书画。也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份,只有感谢上苍的眷顾了。
处在高低不平的圪梁间,没有了都市的喧嚣,也没有了名利的拖累,有的是师长的谆谆教诲、同学间的温情和乡民的友好相处。清晨或写写生、或挖挖野菜、或悠悠山间行;白日里或师生尽情畅谈、或结伴写生、或观光采风;晚间或喝茶侃大山、或放胆吼山歌、或醉观足球赛。加上吃的多是绿色食品,及手艺甚好的厨师和冬暖夏凉的窑洞,生活赛神仙……不说不说了,再说就有人哭了。总之,这里的山好,水好,人更好!
王海明:跟随“荣宝斋画院梁建平新乡土水墨研究工作室”写生来到高家洼村。陕北这块具有古老历史的厚土,黄河从这里蜿蜒穿过。看千沟万壑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感受淳朴民风;聆听那些传颂的英雄故事,住窑洞热炕,把节奏调整至当地人一样的生活。热烈欢快的秧歌扭动着,萦绕在塬上的民歌小曲令人荡气回肠,感受着黄土地人们的乐观,心情大好。
甘振羽: 高家坬,终于来了!
这次陕北之行,早在梁老师的教学安排当中。从提上日程开始,想像与期待便时时呈现。当真正面对时,这个偏居陕北腹地的黄土高原小村落却又很是不同。
黄土漫天、满目苍凉的景象并不明显。倒是漫山的枣树、槐树让这里绿意葱茏,时常的降雨也使空气显得湿润。登塬远眺,居然可见云气萦绕。这或许是政府退耕还林的成果,亦或是人口转移的必然——当环境因不能而不再承担重负时,再次显现强大的修复能力!然而,这还是传说中的黄土高坡吗?表象并不能改变这片土地的本质,她的性情深藏地下,千万年铸就。这里因革命战争而打上烙印。在梁老师的“耕塬居美术馆”院内抬头看,领袖伫立的那座塬就在眼前,那篇惊世骇俗诗篇仿佛还在山峁间回响。然而,这片土地的包容与承载又何止于此呢?
这注定不是一块让人轻松的土地。救了村民一百多人的老英雄、年轻时在黄河摆渡的老船工、最后一代的老石匠。善良淳朴的留守村民,他们沟壑纵横的脸,粗砺的手掌无不与高原相契合。信天游高吭悠长,藏不住的辛酸无奈。乐天知命的平和,阅尽世事而后平淡卑微……这一切,直击心灵!
七月一日傍晚,从西湾写生回来,我和砚泽落在后面。路遇一老汉牵驴回家,只打了声招呼,便问我们买不买枣,言辞恳切,让人不忍拒绝。一路跟随去了他家。结果二十块钱称了小半口袋大红枣,两元一斤!本来以为是去做件善事,反过来接受了一份沉甸甸的馈赠!黄土地的艰辛让人心颤。
从塬上远望,黄河隐约可见。沿着羊肠小道下行到谷底,循着河道的方向。两边石壁峭立,横向的石纹沟壑是亿万年河水冲涮的印记。谁能想像远古时代这里也经历过洪水滔滔!下到黄河河床,河水在眼前急湍奔流,义无反顾。我、海明、小谭脱去上衣,赤脚踏入水中,掬一把黄河水,那一刻万古洪荒、与天地相往来!
都说陕北是个走了还想再来的地方,尚未离开,我们却已经在期待下次到来。
姚砚泽:高家坬散记
一遍遍的重复听着贺国丰的《神仙挡不住人想人》,挡不住、挡不住的是对眼前这片黄土的悲悯和敬畏之情。站立在这方土地上,才体会到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是什么。年轻人已远离故土,留在塬上的只剩五旬以上的老人。沟沟壑壑的容颜上始终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与黄土苍天相伴相行。忙作的石匠们叮叮咣咣的打砸着石头,黝黑的皮肤裸露在太阳下,闲暇时还为我们这远道的客人唱演几段陕北道情,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真实无时不刻在感动着自己。塬上的风,力量不大,而声音却是极大。这风和黄土地上的人一样,豪爽自信的咆哮着。平凡也许就是这样,割断一切功利,摆脱一切羁绊。寻求与自然的相通、心灵的超越和天地道的领悟。遁世绝俗,清静无为。
谭煜洲:
陕北随笔: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沙尘满天的昏黄,是寸草不生的寂寥。一曲《黄土高坡》,是陕北人生命的呐喊!有幸跟随荣宝斋画院梁建平教授学习新乡土水墨,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踏上黄土高坡,去寻找灵魂深处的那份感动。从喧嚣沉闷的京城一路风尘,火车汽车转到了一个黄河边上的山沟沟。作为一个南方人,第一次见窑洞,第一次睡大炕,很多的第一次竟在这些日子完成,确实是一段难忘的旅程。
眼前的黄土高原和印象中的景象相差甚远。这里没有沙尘,黄土塬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雨后的山坳还有云雾缥缈。这得益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有时在想,若干年之后,黄土高原可能看不到黄土了吧。景色之美自然不用去浪费笔墨,如果仅仅是美景当然打动不了我们这些画画儿的人。所以我们更愿意去关注当地的文化,体验当地的人文气息。
黄土高原的野草比南方瘦小了一圈,很多南方也有的植物,像艾蒿,车前草,蒲公英等等,在这里都瘦的只剩下了筋骨。看上去很细很弱,但它们顽强地扎根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用自身那点微弱的绿,使原本应该浑黄一体的黄土黄河,有了更多生命的律动。它们在这里恣意的,野蛮的疯长,用强大的根系紧紧抱着一颗颗土粒,不让四季大风将它吹走。就这么一代一代,春华秋实。最终将一个个山头,一条条山沟绿成一片江南。
写生期间画了几个陕北的老汉,羊肚子头巾,古铜色的皮肤,满脸的沟壑,关节变了形的手脚,瘦得撑不起衣服的躯体。而最难刻画的却是他们脸上的自信和满足。他们的自信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他们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在这里生活很苦,这也许只是我们的观点。他们对生活的姿态,对幸福的理解,是我们永远也赶不上的。披星戴月日复一日的劳作,闲来唱唱酸曲儿,扭扭秧歌。抽最呛的烟,喝最烈的酒。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而我们只能算是活着。
写生采风,应该是写生命采民风。生命的本源是生生不息的,就如那高原的野草;民风的本源是敦厚朴实的,就如那黄土地上的老汉。如果上升到民族性,中华民族的根儿,就在这黄河黄土地。她是那样的厚重博大,坚韧不拔,悲悯包容,淡然自信。
卢瑞娟:
我们踏着盛夏的节拍
怀揣着如莲的心事
清蝉正为我们谱一曲
如火的宣言
跟随着梁老师的步伐
走在这沟壑纵横的高原之上
厚实朴素的黄土
就像从内心生长出来的善良
放眼望去
巍峨的群山
汹涌的黄河
把久居的城市显得那么遥远
这是一片多么神秘而雄奇壮美的土地啊
藏雪楼下
耕源居美术馆中
听梁谭二高人讲道
朴素的语言
高尚的人格
娓娓道来又不失诙谐
虽为我们的画师
却更为人理道德之师
在高原上呆的愈久
更觉得民风淳朴
人性至善
退耕还林后的高原景色更美
窑洞阴凉舒适
浮躁的心也随着黄土的厚重而渐渐沉静
任晓云:
初到随笔:杂事的耽搁,没能来的及和其它老师一块儿从北京出发。只能打早前往去车站里碰头汇合了。 从早上四点半,约么 十三个钟的车程后,晚上七点来着抵达了目的地——高家洼村。一路上的景儿都是一致的干热。山头上,斑驳点点的绿与裸露暗黄的土层夹杂在一起,一样的灰头土脸,就连叶子也是烤的灰绿。没办法,北方的景儿就是这样。在夏日里的炎热下缺乏生气儿, 和一路上心中对那里的憧憬和期盼着实不搭。 来到梁老师的“根据地”——耕塬居美术馆,就不一样了呵。塬上的窑洞和美术馆的相衬,朴素的有味道,美滴很!
陕北,黄土,高坡,黄河,羊肚巾……对这些它们是陌生的。对窑洞、炕头,倒是不陌生。在明朝中期到民国初近四百年的走西口历史长河中,无数陕西人,晋北人,河北人背井离乡,在打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经济和文化的通道时,也在沿途中相互留下了不同的文化。我的出生地怀安,张家口坝下一带的窑洞风貌与之颇为相似。一样的圆形洞口,一样的带有炊烟味道的炕头,一样的冬暖夏凉……来到这里有着似曾相识,却不知归路的心惑闪过。又有着在这里可以寻到那个点的隐知,或者可以感受到它……
羊肠山道上演绎着曲曲弯弯的不同,犹如每个人的不同人生轨迹……原生态下的环境最能触动人心。抛去杂乱,摘掉心烦。去感受、碰触生命里的温润平和。还原真实,试着去感动自己,让画面真实起来。那个点,就在那里,待发觉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