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立骨 以墨取象——解析青年山水画家王海明


来源:齐鲁盛世丹青      时间:2020-07-10

山东广播电视报通版推介

著名青年山水画家王海明先生,以独特的审美特质渐渐映入我们的艺术视野。 

王维说,看山水画要“先看气象,后辨清浊”。海明先生的画很合此道,远看则气象韶秀,近观则笔墨清逸。从美学风格来说,他的山水画是属“逸格”一路的。逸者,俊逸、清逸也。同时,其作品又透着“散淡”之气,散淡是一种状态和心态。散淡也是超脱,它暗示画家在抗拒什么,超越什么,于是画家的精神文化态度就在其中了。因此,海明山水还具有一般青年画家少见的文气和雅气。但就画家给笔者的感觉,我认为绘者的文气和雅气主要不是来自知识和文本,而是气质——一种天性中向文的气质。

《苍塬问道》 137×69cm 2019

从艺术传承上看,我们似乎在海明山水中看出倪瓒、黄公望、沈周、黄宾虹等的意味。虽然如此,但他的图式却又不似,笔墨亦有区别。细究起来,画家是从传统的“程式”中走出来了,然后又回到了自己的感性之根。王海明先生是一位睿智而又善于思索的青年画家。他的艺术沿着一条踏实而又勤勉的道路不断前行着,并体现出一种追寻人文精神与时代心声的激情。重要的是,不论如何,他始终保持着中国艺术的含蓄、疏淡、和谐美感与境界的不变。同时,他的作品又始终伴随着画家对世界、对生活、对时代的感受,从形式到语言进行了锤炼与不断探索、不停地改变,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成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

《古老神圣的大地》136cm×68cm 2020

《古树苍塬尽日闲》136cm×68cm 2020

我们因此注意到,这不仅是水墨画的形式、语言的嬗变,也是画家心路历程的折射,当然也是一段精神之旅。而贯穿始终的是,对永恒山水精神的不倦叩问。海明山水,洋溢着浓郁的乡情,内蕴着浓厚的文化精神。对画家而言,这只是他心灵的理想图景而已,承载着亘古不变的人生向往,寄寓着一种更惬意、更舒放、更完美的人生形式与持久精神的追求;他的一批前期精品力作《烟云养宜》、《春雪苍茫润山林》、《春山清音》等等,奠定了画家的艺术取向与精神目标,不论他作品中的形式、语言有何种变化与演绎,这份具有普通意义的精神追求,是不会改变与不会消失的。

《厚土无言》 137×69cm 2019

近期,海明先生由量变到质变,面临艺术上的大转型期——他着力研究并实践着绘制焦墨山水。焦墨法是中国传统国画技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焦墨法,隋唐时期兴起的壁画基本上也是焦墨。到了北宋,虽有了水墨的浓淡变化,也仍以浓墨为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焦墨法,最为古朴,须笔力健举,含深秀为宜”。

《寂静闻天籁》136cm×68cm 2020

焦墨技法,是以饱和的浓墨不掺入水分作画,实现画面虚实、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且具滋润感和层次感。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是也。海明先生的近作焦墨、浓墨山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表现物象,运用传统勾、皴、擦、点、染手法,笔墨色彩浓重强烈,黑白之间展现着山水魅力,使他的绘画之路变得明朗和耀眼。他放笔恣肆纵横,大块泼墨晕染,追求画面的苍凉之美、雄强之美、阳刚之美。以天地为纸、积墨为笔,以炽热的生命激情,泼洒夜与昼、黑与白的旋律,谱写天的大象、山的风骨,奏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乐章。探索山、坡、地的文化内涵。他的系列焦墨近作,《厚土无言》、《岁月如歌》、《乐土》、《古树苍塬尽日闲》、《岁月静好》、《神游物外》、《莽莽黄土塬》、《苍塬问道》、《春风十里柔情》、《半山闲居品静谧》、《一方庭院深幽处》、《移家塬上居》、《黄土地》……都在铿锵有力的奏响着亘古永恒的艺术强音。

《神游物外》136cm×68cm 2020

海明先生的焦墨山水,其难度不仅是在焦浓的墨色中体现山石的远近、层次和变化,而且和其他综合性用墨一样要能充分体现笔性、笔意、笔力和墨性、墨趣、墨韵,并能从中呈现艺术主体的文化品位与境界。这也是他在提高创作难度的同时,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创作高度,渐入佳境,渐入高境!

作品欣赏

《陶然共忘机》136cm×68cm 2020

《天地人和》 137×69cm 2019

《夜月一帘幽梦》136cm×68cm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