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书画同体”与“书画用笔同法”
《历代名画记》是张彦远的“立言”之作。他论画,极言书画相同的密切关系,提出“书画同体”和“书画用笔同法”的论断,前者以“画”比文字之书,后者以“画”比书法之书。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1、书画同体
张彦远把绘画的源头追溯到“河图洛书”的“八卦”时代,但成列的卦象毕竟不是“书”(文字),所以张彦远论述“书画同体”是以文字为开端。但是,他所说的“书画同体”,前后情形有所不同。
古人相传,黄帝时代的仓颉初创文字,依据这一传说,张彦远推断造字之初“书画同体而未分”。意谓“书画”同形共体,并无彼此之分,犹如“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王充《论衡·物势篇》)。
书画分流之后,原来“同体” 的关系变为“书画异名而同体”。张彦远为了说明“书画异名”之后仍然“同体”,引用颜延之的“三图说”,并由文字与书体找出例证:一是文字构造理论的“六书”,其中的“象形”有“画之意”;一是西汉末甄丰所定六种书体,其中写幡信的“鸟书”体,画有鸟头,则是“画之流”(《叙画之源流》)。
书画从“同体而未分”到“异名而同体”的过程,画论家俞剑华这样解释:“古代的象形文字简直和简单的画没有两样。最初无所谓文字和图画的分别,只是就生活上所常见的东西加以描画。后来人事日繁,文化渐进,文字与绘画分道扬镳,向两方面发展”。“文字由繁而简,逐渐向符号方面进行,到后来完全变成符号,与原来的形体无关”;“图画则由简而繁,由概念而具体,由象征而写生,完全以表现物象为主,文字的意义,几乎等于没有了”(《历代名画记》俞注本,第三页)。
2、书画用笔同法
张彦远解释谢赫“六法”时,把用笔看作绘画的核心技法。《历代名画记》中专门用笔的文篇是《论顾、陆、张、吴用笔》,按张彦远的分析,东晋顾恺之、刘宋陆探微所画线条,紧劲循环,连绵不断;萧梁张僧繇、唐朝吴道子勾勒快速,点画清晰。顾、陆重神,笔迹周密,为“密体”;宿白认为,这一篇实际也是讲绘画用笔的变化(《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第26页)。
张彦远
张彦远论述陆、张、吴三家的用笔之妙,都与书法比较。他说:刘宋人物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等同于汉晋草书家的“一笔书”;梁朝张僧繇作画用笔的“点、曳、斫(zhuó)、拂”,依照传为东晋卫夫人《笔阵图》所示的一点一画之法;唐朝画圣吴道子“授笔法于张旭”。由此,张彦远得出“书画用笔同法”的结论。既然绘画用笔与书法同法,张彦远认为:画云气的“点缀轻粉,纵口吹之”的“吹云法”,山水家的“泼墨法”,因为都“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论画体工用榻写》)。
有画论家认为,“书画用笔同法”既是说由书画二者的形迹可求“笔法之同”,更在于超出形迹之外可求“妙理之同”(阮璞《中国画史论辩》第80页)。
以上文字内容摘自——《极简中国书法史》
配图整理——艺盘
《极简中国书法史》从文字的起源与功能变化、书体的演变发展与兴衰更替、书写主体的变化及书家的风格特点与文脉传承、帝王的喜好风尚及其影响等方面出发,清晰呈现了书法之发展脉络及其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双重特点,展现出了承载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本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刘涛 1953年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两晋南北朝书法史、敦煌写经书法、王羲之书法。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书法丛谈》、《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等六种。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四山摩崖刻经》、《大串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