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卢晓峰作品——《胭脂扣》
01 缘起
一年前见到这幅作品,被触动的是名字。
70、80后的人们大多是对这部电影有印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文艺片,氤氲、颓废、伤感、压抑,一如彼时我们追过的三毛、亦舒或张爱玲。亦如那个时代,人们对情感表达的矛盾与迷茫。
加之后来,在现实中迷失自己终而选择结束生命的“哥哥”张国荣,一生坎坷终究抵不过病魔溘然长逝的“梅姑”梅艳芳,让这部电影蒙上更沉重的悲情色彩。电影《胭脂扣》成为“哥哥”与“梅姑”的绝唱,令人唏嘘。
见到卢老师,与他聊起此事,我的第六感得到证实。卢晓峰说,他在画画之余最想做的事情,一个是写文章,一个是拍电影。可他是个画痴,除了每天的画画雷打不动之外,还要上课带学生,还要各种琐事,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
看着他望向窗外,絮絮地说着他的情怀,他的热爱,我想,这真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即将步入中年的文艺青年。中年即将到来的我们,对世间凡事的认知和看法都不一样了。曾经的追求与梦想,现实的蹉跎与得失,在此时冲撞交织,坚持还是放弃?执着还是无奈?……
可是,“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向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李宗盛”
总还是要有些情怀,有些执念,去专注做点事情的。
所以,我们要为卢晓峰,同时也为艺盘,做点什么。
02 都是有情怀的人
回公司说起要拍微电影的事情,工作例会立马分成了几大派:技术部的理工男们一副扑克脸,懵逼的看着策划部的文艺青年群情激昂手舞足蹈,几个九零后的小鲜肉则无限憧憬地开始了闯进娱乐圈的幻想……
严格意义上说,我们是一支互联网团队。别说拍电影这事儿没干过,摄像机都没碰过。专业的东西找外援,可创意和主线还得靠我们自己。还好,这是一帮对艺术有情怀的热血青年。卢晓峰可以通过画表达他的内心,我们也需要表达一些我们的热爱与激情。
历时三个月,没白没黑的折腾,后期一遍遍的修改剪辑,我们还是做出了这条片子。应该叫什么呢?——艺术圈的文艺片!
接下来就是我们拍的“大片”:
疼痛之美——漫谈《胭脂扣》
友情提示:历时7分55秒,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03 卢晓峰说
其实《胭脂扣》这幅画没有特别想往电影上靠,只是因为之前对这个电影印象深刻,后来生活中周围的一些人事经历,偶尔触动了这个想法,让我觉得可以从这个电影中脱胎出来一幅画。
这绝不只是单纯对电影的图解,它更多的是带有一种泛指性质的。我们每个人听过、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许许多多的感情,都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正如电影里我们看的故事一般。
这幅画创作于2016年12月,我清楚记得当时特别冷,我自己一个人在画室里待着,穿着很厚的衣服,有时候手冻得伸不开,那种感觉特别冷、特别凉。这样的创作环境跟《胭脂扣》的题材风格非常契合。
最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构图:画面上端一片非常非常大的黑,很压抑的那种感觉,然后把人物压在最下边,在中间一个小的弧形里由两个人物组成。这个场景就比较符合我内心想表现的东西。这幅画让我比较满意的是最后一个荧光绿的运用,一团荧光绿笼罩在男人和女人的头顶,浓重的黑墨从上面压来,营造出一种很凉很透的、浓烈的鬼气,让人不寒而栗!
我选用了一个中年人——自己也已四十,以这样年龄的心态去看待一些事物,可能和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的眼光和视角完全不一样,或许会更深刻一些。女模特找了一个年轻的,然后就把她处理成一个骷髅。一个是活着、一个是死去,这两个形成极大的反差,最后在这个骷髅上再做一些文章,增加一些反差。骷髅本身代表死亡,代表一种沉寂,但我把她表现成新娘,一个非常雍容华美的骷髅,手里还拿着一朵罂粟花。这样两层造境的矛盾放在一块儿,会使人心理上产生一种特别大的触动。
《胭脂扣》这幅作品从起草图到画碳稿、画墨稿再到画色彩最后做调整,整个制作时间差不多一周左右,在这个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一个技术性问题,但我觉得技术最终还是要服从于整个画面或者说是这个题材表现的需要,所以我选择性地用了些色彩、造型等表达方式。
所以,这幅画非常简单,它没有太多、太高深的想要表达的东西,就是要讲一个“情”字,讲我们整个社会里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情感体验,虽不一定达到那种生死离别的程度,可能会在某一个范围之内能有他们那种类似的情感经历,我觉得就可以去表现这种情感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情感的最终归宿也好。
生活中,感情这种东西不像哲学那么深、那么抽象,也不像历史那么的具体,但是对于感情,无论中年、老年、少年甚至儿童,可能每个年龄段都有最贴切的一种体会、一种感受,它并不是少年或青年独有的。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电影、诗歌等各种文艺作品都在讲感情,各种各样的感情,或浅或深,这可能就是人类一种终极的体验或关怀,它虽没有哲学走的那么远、那么深,但其所及范围更广,更容易在人们内心引发共鸣,因此这幅画中,我想一个“情”字便是我所要表达的全部,无需它物修饰。整个画面的构思,包括模特的选取、绘画语言的表达等等所营造出的这种氛围,都是往这个点上去靠拢。
04 再读《胭脂扣》
“旧日繁华,缱绻西塘,
半个世纪前的一场悲情旧梦。
——《胭脂扣》 ”
上世纪三十年代,
香港,石塘咀。
红楼名妓如花,
遇上纨绔子弟陈家十二少振邦。
门不当户不对的两个人,
却偏偏爱上。
故事从开始,
便注定是一场悲剧。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胭脂扣》”
初见时
他眼波流转,百转千回
她红唇青黛,千娇百媚
她为他闭门谢客
他为她众叛亲离
他们爱到痴缠,
爱到决绝
然而……
“真实的东西是最不好看的
——《胭脂扣》”
“捱穷不难,只要肯。但你敢不敢?二人形容枯槁,三餐不继,相对泣血,终于贫贱夫妻百事哀,脾气日坏,身体日差,终成怨偶。一点点意见便闹得鸡犬不宁,各以毒辣言语去伤害对方的自尊。于是大家在后悔:我为什么为你而放弃锦衣玉食娇妻爱子?我又为什么为你而虚耗芳华谢绝一切恩客?当你明知事情会演变至此,你就不敢。”
——《胭脂扣》
“楚馆秦楼,莺梭织柳,
不过是飘渺绮梦,
只落得信誓荒唐,存殁参商。
——《胭脂扣》”
电影中的桥段
她与他相约殉情
其实,都是她太痴情
他已放弃坚持
她却决心赴死
“去的时候,我二十二岁。
等了很久,不见他来,
按捺不住,上来一看,
原来已经五十年。
——《胭脂扣》”
奈何桥上,
她等他半个世纪
等他来,
与她共赴来生
却不知道
她赴了黄泉
他偷生苟活
“十二少,
谢谢你还记得我。
这个胭脂扣我挂了五十三年,
现在还给你,
我不想再等了。
——《胭脂扣》”
苦等苦寻
她最终见到了他
他挥霍家财,
妻离子散
他猥琐龌龊,
在这世上苟延残喘
半个世纪的痴恋
最终给她无情的答案
李碧华的小说里
她是如花
他是十二少
关锦鹏的电影里
她是梅艳芳
他是张国荣
是我们回不去的
一代芳华
如梦如幻月
若即若离花
致敬经典
致敬梅姑
致敬哥哥
05 写在最后
与卢老师聊完《胭脂扣》回来,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重新看了一遍电影,然后翻出了李碧华的小说原著。
100分钟的电影,还不足以完整表现原著的深沉。当爱情发生却不被祝福,当沉沦的风花雪月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柴米油盐,当行至山穷水尽,一方无望的放弃另一方却要决绝的坚守……一切只能以悲剧收场。李碧华在小说里,写满了无奈与绝望。
我们都只是凡夫俗子,不做这般惊天动地之事。风花雪月终抵不过柴米油盐,可这世间的爱情,若从开始便直奔柴米油盐,又有几人甘心?或者撕心裂肺,或者刻骨铭心,……不经历过爱情的痛,又有几人懂得珍惜当下的安然?
反复听梅艳芳醇厚低沉的声音幽怨地唱着《胭脂扣》的主题曲,让人沉到这压抑的情绪里走不出来。老公看我连日来的古怪行为,笑我无病呻吟。我也只是在他酣然入睡的深夜里,拥紧了他,默默地对他说一句:还好,有你在。
雅昕写于丁酉年初冬某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