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深处,都存在着一些美丽的风景,哪怕只是一些残缺的片段,都让我们在忙碌中、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保留一点纯真和美好。在这冷漠的城市中,大地远离我们,飘零的身世、思想的浓愁以及世界的诗意正被功名利禄层层遮盖,田野、家园只在心底偶尔灵光闪现,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梦境,它已支离破碎,却弥足珍贵。
尚平就是那个通过他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呈现我们内心风景的人,他试图抓住我们内心偶尔闪现的灵光,来描绘我们完整的梦境。他笔下的风景蕴涵着这种强烈的情绪,那些风景是有思想的,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当他的那幅《沂蒙之晨》第一次展现在我的面前时,就给了我这种强烈的感受。
画面中,树丛的枝条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唯美,铺满石块的土地散发出梦幻的色调;树顶的鸟巢很像是遥远的童年快乐生活的伟大隐喻,沉默的磨盘、水桶以及簸箕,仿佛在讲述一段故事;狗儿追逐后停下来张望时的喘息声,母鸡觅食的咕咕声,偶尔传来的鸟鸣,更衬托了清晨的静谧,人只是这个清晨的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此不可或缺,那个隐约戴着虎头帽子的孩子,仿佛就是你我。我们知道,这样的平静、安详、有点清冷的早晨,确实存在过,但现在,已在我们的世界中遗失,它只属于我们的童年;我们也从未留意过这样完整、美好的场景,我们拥有的,只是那些记忆的碎片,现在,它获得了完美的呈现。
从山东艺术学院到列宾美院,近十年严格的学院训练,造就了尚平娴熟的技法,这与他对艺术先天的领悟能力相得益彰。他对绘画的与生俱来的热爱决定了他今天取得的成就。他对于绘画怀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似乎他的人生注定就是一条艺术的朝圣之路。2002年,经过全国范围内的严格选拔,他被教育部派往俄罗斯列宾美院和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留学深造。2004年7月,他在归国前夕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他两年的俄罗斯之行:
这是我艺术生涯充满追寻的一页。在那段日子里,我要么固守在列宾美院潜心研究绘画艺术,要么徜徉在广漠无垠的荒郊野外,用我虔诚之画笔成就艰苦又快乐的写生之旅,以自己之见识去诠释那神秘的森林、蜿蜒的河流和广漠的原野……同时,诠释了我对写实主义绘画艺术的认识、理解,抒发了我的情怀,镌刻了我对生活的真诚和艺术的挚爱……
尚平的真诚贯穿在他全部的生活之中,这种高尚品格使他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感恩。他低调内敛,外表平静,内心却燃烧着熊熊艺术之火,在他的内心,是对自然、对完美的孜孜追求。他喜欢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中,用他手中的笔,在画布上挥洒他对自然的热爱,去描述我们心中的风景。
他笔下圣彼得堡近郊的养马场,在落日的余晖中,呈现出撼人心魄的金黄色,就连道路两侧的篱笆桩也被披上一层自然的神圣光辉,逐渐暗淡下去的蓝天正现出黄昏的忧郁之美,泥泞路上那个归家的背影,在这幅广阔的画面中既渺小又如此重要,成为整幅画面的关键所在,他似乎在暗示人与自然的某种关联。他笔下的《秋水夕阳》,完美的构图和绚丽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他在日记中这样记录这幅作品:小河顺着山坡流淌,在低缓处宽阔起来。一只小船泊在水中央,恰好与尖顶的教堂构成了充满诗意的呼应。这种巧合,恰好给了我们一种含蓄的暗示——在天堂之外,还有尚未失去的人间乐园。
尚平赋予他的作品以唯美,表达的却关乎一种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他的《普希金山的回忆》已经自然地越过表象,他在发掘表象背后的这种关系。画面中远远的森林堕入雾中,寒冷、荒凉、广袤的原野显现出自然的本来面目,就像创世以来它就一只这样,宏大肃穆而不动声色。那作为我们的灵魂栖息之地的村庄在自然面前都显得如此孤寂。我们会从那完全非理性但却自然流淌的冷色调中,读到一种属于全人类的“深沉的犹豫”。这忧郁中饱含着孤独和热爱。画家自然的表达,似乎在给我们这样一种暗示:人生就是一场孤旅,全世界都是异乡。
尚平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发掘我们的内心,去唤起某种情绪,激发某种思考。
在他热衷于表现的自然之外,尚平也偶尔以观念引导绘画,给人以强烈的指向性和冲击感。他的《日破云涛》就是这样一幅成功的作品,他大胆突破传统的技法,色彩的运用呈现出强烈的抒情意味,夺目的红色基调象征着永恒,千军万马在红色的群山背景中隐约奔腾。隐约的黑色衬出群山的层次,而点缀的金色则反射出太阳的永恒光芒。整幅作品呈现出令人目瞪口呆的气势和磅礴的激情。
但尚平从来不会去刻意追求作品的思想性。他说:“艺术的永恒主题是追求完美。观念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技术是绘画的基础,它能完善艺术,也是不可替代的。观念一旦取代了技艺,艺术将不再是艺术。”因此,他力行两者的自然融合,在他的作品中,既有严谨的造型、构图,娴熟的技法,又自然存在着给我们的某种暗示和启发。是的,人是自然的一份子,描绘自然就是在描绘人内心的图景。
他笔下的树木、森林、风雪、教堂、夕阳等等,无不表现出他在艺术中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唯美的追求。或许他在巴普洛夫斯克公园写生时的感受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境:在这样安静的公园里,你可以和树、野草、昆虫一起细细品味潮湿土壤的味道,感受一种沁人心脾的滋润,体会在自然中自由生存的美丽。
自然,自由生存,为他的艺术提供了最好的注脚。而这,正是在这冷漠的都市中、在欲望的挣扎中、在竞争的重压下,我们内心向往的那片风景,那个梦境。
2003年6月